路桥桐屿:文化附加值让一座村庄蝶变
日期:09-08
■ 许峰
夏夜的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小稠村,文化礼堂前的戏台上亮起暖黄灯光。越剧《梁祝》的婉转唱腔与孩童嬉闹声交织,空气中飘荡着炊烟的气息。这座承载着村民文化记忆的戏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从枇杷种植传统到文化IP打造,从乡土艺术焕新到文旅融合破局,小稠村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长卷上勾勒独特图景。
小稠村拥有800多年枇杷种植史,底蕴颇深。为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2024年,一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如火如荼开展。“我们调研发现,村民对枇杷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开发需求迫切,而传统农耕文化亟待现代表达。”桐屿街道宣传委员王斌说。
桐屿街道巧用市级文化下沉资源力量,积极开展精品创作、文化演出等帮扶,持续推进社会化运行,迭代升级文艺轻骑兵架构,不断充实桐屿街道“屿”你“桐”行艺术团,挖掘赵雪娟、鲍灵君等民间文艺能人,培育“飞龙湖畔”非洲鼓队、“依澜沁”舞蹈队、“山海雷鸣”大鼓队等特色文艺分队。
当村民鲍灵君带领非洲鼓队敲响丰收节拍,当赵雪娟编排的村舞《再题八咏楼》将农事动作升华为艺术语言,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鲜活生命力。
“村民爱看戏,但更想自己演。”王斌说,随着戏台变身“文化会客厅”,农闲时排演,节庆时登台,戏台成了村民自己的“秀场”,这种“参与式文化”模式成效显著。
据了解,今年,“屿”你“桐”行艺术团立足本土特色,精心创作“枇杷文化”系列作品,为小稠村量身打造了村舞《枇杷熟了 幸福满了》等带着泥土气的作品,成为小稠村的“文化名片”。
内生的“文化名片”也打通了外向的戏台。“文化共富 山海共享”平湖—路桥文化走亲演出、“浙风十礼”进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乡村振兴实践同样硕果累累:宣讲作品《桃花源记》获评路桥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年说”最佳展示作品;“小稠大技”助农共富项目斩获台州市文明实践项目银奖。这些活动与实践,让文化成为连接城乡、推动共富的纽带。
一个村庄的文化精彩,不止于此。在飞龙湖畔的星空露营基地,游客们手持“稠记”枇杷露自拍打卡;非遗工坊内,外国游客正用枇杷叶制作拓印布袋。这种“文化体验+消费升级”的模式,让小稠村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2025年推出的“南官食令·调来嬉”市集,日均销售额突破50万元,将枇杷露、枇杷茶饮等衍生品打造成“浙江有礼”省级伴手礼。文化IP“皮皮”的诞生更让乡村IP经济破圈生长,帆布袋、T恤等衍生品成为游客必购的“小稠记忆”。
从戏台上的乡音乡韵到市集里的笑语欢声,从非遗工坊的指尖传承到星空露营的现代浪漫,当枇杷露生产线流淌着文化创意,当村歌旋律回荡在飞龙湖畔回廊,这座村庄正以文化为纽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