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教育“小切口”推动文化惠民“大民生”
日期:09-08
■ 肖箫
“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5年7月部署实施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浙江充分发掘人文底蕴、城乡文化阵地、数字技术、高素质人才队伍等优势,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音乐普及教育服务体系,以音乐普及教育的“小切口”,助力推动文化惠民的“大民生”。
发掘人文底蕴优势,让高雅艺术走进大众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特别是在音乐领域,源远流长的音乐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骨哨等乐器。历史上,浙江还产生了越剧、浙派古琴、舟山锣鼓、江南丝竹等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成就了李叔同、周大风等音乐大家和《送别》《梁祝》《采茶舞曲》等经典名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这一优势为浙江开展音乐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和案例素材。
近年来,浙江积极创新音乐教育方式方法,实现了历史和现代相贯通、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专业和大众相呼应,让高雅艺术走进大众、贴近生活。比如,自2017年起,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近百所中小学校园开辟传统文化教育园地,不仅为传统音乐传承提供了重要场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传统音乐的平台。越剧作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嵊州,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2006年,越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5月,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携手推动越剧文化传承与创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越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越剧、欣赏越剧、爱上越剧。
构建城乡文化阵地,用音乐丰富精神生活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浙江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积极探索城乡文化共享机制,构建了全覆盖的城乡文化阵地。2024年末,全省县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均达到100%,建成文化驿站946个,让城乡居民可以共享音乐教育带来的审美体验。“钱江浪花”艺术团20年来走过全省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1000多个乡镇(街道),演出超5000场,惠及观众超1000万人次。此外,浙江还于2022年启动“文艺赋美”工程,推动高雅艺术走出剧场,带动全民美育和艺术普及,以常态化街头展演赋美城乡气质。“百姓百艺”工作坊在中小学设立1000个艺术普及点。2023年全省全民艺术普及率已达到76.7%。这些措施使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而是融入城乡各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发展数字技术,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凭借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浙江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音乐教育领域,通过“数字+”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服务一键触达,整合全省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在治理端,以“平台+大脑”为支撑,横向打通多个部门,纵向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贯通,实现多跨协同。在服务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看书、观展、演出、艺培等七大惠民场景,建设“浙里文化圈”平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文化空间。在技术端,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运用通感联觉理论自创的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开展美育活动,调动学生以全身心、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强调身体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多觉创美实践活动中,逐渐抛弃羞涩与腼腆,展现大胆与创新。在产品端,浙江开发了越剧AI教唱APP、浙派古琴数字博物馆、“诗路浙江·音乐地带”等多种数字美育产品和场景,让普通群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借助数字化工具学习越剧唱腔、赏析古琴名曲,体验融合地理信息、诗词、音乐和历史的沉浸式教育。
培育高素质人才,为音乐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为根本大计来抓,强调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推进队伍建设,努力吸引和培养各类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既懂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积极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创业环境”。这些年来,浙江不断完善音乐人才培养、推荐选拔、使用流动、引进扶持、联系服务和评价激励等机制,锻造了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创新人才培育方式。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通过构建“理论教学+舞台实践+非遗传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越剧教育实现从“越剧之家”到“越剧艺校”、再到“越剧学院”的时代变迁,为越剧事业培养了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将人文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引导音乐、舞蹈等方面专业人才下沉基层,以此推动形成艺术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走进大众的导向,让音乐教育更加“接地气”、更富生命力。比如,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师生深入基层,为留守老人开展“音乐疗愈与养生”活动,围绕当地音乐民俗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开展研究,形成《用音乐唤醒乡旅的耳朵——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案例》等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