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思政引领力对于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推进学生思政工作中,应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在政治方向、思想指导、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四重内涵,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茁壮成长。
把握政治方向
思政引领首先在于政治方向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政治方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用学生熟悉的话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政治能力、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从教育的政治属性出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努力实现科学信仰的有效传递,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加强思想指导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也最需要加强思想武装,以时代的思想伟力引领成长。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结合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通过深化思政课程体系改革,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加大思想性、理论性的资源供给,厚植思政育人的思想沃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和道义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青年学生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重视价值塑造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黄金时期,他们认同和践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涵育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在价值观塑造上下功夫,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注重全方位贯穿、多层次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润物无声中启迪思想、滋润心灵,使其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强国一代的自觉行动,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内在灵魂和人格素质塑造好,始终保持精神独立性,坚守文化主体性,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延续文化传承
立德树人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引领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把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内化为教学的重点,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激发自信、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力量,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之中,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不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为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