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00006版:思想周刊·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 郭延安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深刻阐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一文指出:“能否坚持求真务实,为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发展观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有密切关系。”并且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唯有始终锚定人民需求,才能汇聚前行力量,推动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民为邦本

  民生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保、医疗和教育体系,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到推出“双减”“医保跨省通办”等民生举措,无不印证着“发展为了人民”的本质——正是因为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才能破解一个个难题、办成一件件大事,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民生为本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底色。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一文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源于对农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迫切需求的深刻洞察,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以“改善民生”为切口,从整治村庄环境入手,逐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生动践行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执政理念。

  民生为本是党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一文指出,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同样地,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到浦江下访接待群众,体现了倾听民意、回应关切的务实作风。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使民生工作更具现实针对性和群众基础。

  实干为要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民生工作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实事中,需要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浙江以改革实践为笔,勾勒出民生与发展相辅相成的生动图景。

  民生实践需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文指出:“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千万工程”的推进历程,正是长远发展理念的绝佳注脚。20多年来,浙江没有将其作为短期工程,而是持续迭代升级:从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再到未来乡村建设;从改善居住条件,到带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农村从“脏乱差”变为“一村一幅画”,更催生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了“民生投入—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印证了“民生是发展的动力源”的深刻逻辑。

  民生实践需要聚焦痛点、破解难题。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改革的发力点。《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一文指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责任落实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破解难题,浙江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倾斜,让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源于企业和群众对“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的抱怨,浙江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打破部门壁垒、数据孤岛,重构办事流程,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从“跑多个部门”变为“进一个窗口”,从“带一堆材料”变为“凭一张身份证”,变“跑多次”为“跑一次”,甚至“跑零次”。

  民生实践需要多元协同、凝聚合力。民生工作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一文指出“发动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湖州安吉县鲁家村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家庭农场集群+田园综合体”,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农场务工和集体分红等方式多重获益,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杭州西湖区建设“幸福荟”民生综合体,汇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资源,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形成“15分钟幸福服务圈”。这种多元协同机制,让民生工作既高效又可持续。

  民心为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工作的成效,不是由政府“自说自话”,而是由群众来评判。浙江的民生实践,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彰显了民生成效由人民检验的价值导向。

  民生成效要看群众是否主动参与。民生不是政府“端菜”,而是群众“点菜”。《办法就在群众中》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浙江的民生工作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温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群众“点单”、代表“下单”、政府“接单”、百姓“评单”;在衢州,“村情通”数字化平台让村民可以随时反映问题、参与村务决策。这种“群众提、群众议、群众督”的机制,让民生工作真正体现群众意愿,也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了对发展的认同感。

  民生成效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一文强调,要“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浙江在实践中始终聚焦“让群众得实惠”。在公共服务上,推进“教育共同体”“医疗共同体”建设,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让农民看病不用跑县城;在生态保护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感受到“发展成果就在身边”。

  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稳定的压舱石,也是进步的动力源。以民生为笔,方能绘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以民心为尺,方能丈量出执政为民的深厚情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