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浙江现代慈善事业的成长之路,会发现2006年12月1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首届浙江慈善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一系列前瞻性论述和事关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由此作出—
“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应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要求,成为浙江慈善人近20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根本遵循。
9月5日,第八届浙江慈善大会隆重召开。近20年来,浙江始终牢记殷切嘱托,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浙江进一步将慈善事业发展融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之中,着力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浙江新篇章。
截至2025年6月,全省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2343家,慈善信托备案单数819单,备案资金规模25.69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964万,约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近10年,10位胡润慈善榜首善企业家中有5位来自浙江……慈善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全民参与
“人人慈善”渐成风尚
近20年来,“人人慈善”的风景中,留下诸多美丽而温暖的故事,浇灌着一颗颗爱的种子。
这当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被全国网民和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顺其自然”的故事。
去年11月,宁波市慈善总会再一次收到109万元捐款,落款“其顺”,地址是虚构的“长春路1号”。
这是“顺其自然”与浙江慈善的第26次“约会”。每年的11月或12月,宁波匿名爱心人士“顺其自然”都会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1999年至今已累计向该会捐款1686万元。
“顺其自然”静默无语,这片土地却为他/她一次次泛起涟漪。
在奉化江畔的宁波爱心公园,有一座以“顺其自然”爱心故事为原型的主题雕塑,诉说着大爱无声的深情;在宁波慈善文化基地有一个展区,陈列着帮“顺其自然”代领的各种奖杯奖状……在“顺其自然”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浙江人自发自觉参与爱心事业。
第六届浙江慈善楷模奖获得者,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2016年开始义务支教,担任贵州省黔东南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入选“最美浙江人”;第七届浙江慈善楷模奖获得者,时年88岁的兰溪老人姚宝熙一根皮带缝缝补补用了20年,却化名“木寸”累计向社会捐款超1500万元……
显然,“顺其自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八届慈善奖中又涌现了连续多年进行大额捐赠的“金粟缘人”等匿名捐赠者……如同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他/她的身后,汇聚起越来越庞大的慈善洪流。
自2006年起,我省慈善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获奖对象从第一届的100个增加到第八届的132个,企业、社会组织的爱心之举和普通群众的温暖故事交相辉映,浙江的“慈善奖版图”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
在“人人慈善”风尚的形成过程中,品牌化和标识化,成为联结社会慈善共识的关键一步。
丁丙,是主持创办“杭州善举联合体”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慈善组织的晚清慈善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省级示范性慈善基地——杭州丁丙慈善基地吸引了40余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80余场;120多座善亭、超6000人义工勾勒出温州特有的“善亭文化”;一条众筹1400余万元建设的宁波“鹂西走廊”串联起慈爱驿站、微心愿墙、爱心书屋等公益场景……
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慈善文化的品牌和文化地标在浙江串珠成链,意味着慈善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这片土地。
在“人人慈善”风尚的孕育当中,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以“慈善一日捐”为代表的慈善活动,党员干部在四套班子领导带动下捐款,资金主要用于善居工程、浙里学子励志成才计划等慈善项目。这种年复一年的履约,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召唤。
全局谋划 构建完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的完善,政策制度的保障,让慈善更持久、更专业。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中国开启依法治善的慈善新时代。
2018年11月30日下午,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以全票通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后,全国首部慈善领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进一步对浙江慈善事业委以重托。其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2024年新修改的《慈善法》实施后,浙江紧随其后,于2025年3月修改更新地方实施办法,杭州、宁波也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为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慈善事业的体制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追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目标新使命,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2021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首次提出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2022年《关于发挥慈善作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的若干意见》,着力破解慈善在助力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中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2022年《浙江省慈善事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全国首创设立慈善事业引导资金;2023年印发《浙江省实施慈善领域“共富同行”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体制机制既要有保障作用,也要有激励作用。导向鲜明、政策优惠的新型慈善激励政策,成为浙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目前,浙江在11个设区市和90个县(市、区)已全部设立慈善奖,其中以政府名义表彰的有64个,占63.4%;“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目前已对30个县(市、区)、30个慈善组织和20个慈善项目进行资金激励……
一手扶持,一手规范。在推动体系机制完善的同时,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公开透明的浙江新型慈善诚信体系也在形成当中。出台全国首个加强慈善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慈善组织在党的引领下健康发展;深化“阳光慈善”工程,打造“浙里有善”数智平台……浙江慈善在阳光中行稳致远、回馈社会。
创新实践 先行先试破解难题
近20年前,首届浙江慈善大会殷切寄语,希望“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作为浙江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应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今年8月1日,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在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事窗口完成全省首个股权慈善信托企业登记,这一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股权慈善信托的财产确权难题。作为全国唯一慈善信托高质量发展观察点,杭州自2025年7月1日启动股权慈善信托登记试点。
奋楫扬帆启新程,守正创新“善”作为。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互联网大省,浙江一直着力打造慈善信托和互联网慈善两张“金名片”,探索推动慈善事业可持续创新。
“慈善信托的设立成本低、运作灵活、可控性强,其长期增值特性让公益资金从‘一次性输血’转向‘可持续造血’。”浙江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浙江省慈善信托发展已久。早在2018年6月,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便将其持有的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注入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慈善信托,资产净值目前已超142亿元,是国内资金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
2022年3月全国第一张慈善信托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诞生在杭州;2023年5月29日,全国首单不动产所有权慈善信托落地杭州桐庐县……
网络慈善也在之江大地蔚然成风。
去年11月,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上,浙江的一批互联网公益慈善企业崭露头角。自2018年起已举办过4届的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不仅凝聚了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共识,还为描绘浙江网络慈善新图景提供了理论支撑。
汇聚网络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浙江现有阿里巴巴和支付宝两大公益平台,网络慈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25年6月底,支付宝公益平台累计发布超1.87万个公益项目,捐赠人次超50亿元,捐赠金额超87亿元,入驻机构1982个;阿里巴巴平台仅公益宝贝交易捐模式,超过600亿笔公益订单募捐近40亿元,每年带动4.5亿用户参与慈善公益。
2022年5月,阿里巴巴正式启动“乡村振兴技术官”计划,招募选拔技术人才分批次组团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人才培养;2018年网易公益发起“一块屏”教育公益项目,为偏远地区提供教育支持;2016年8月,支付宝公益板块正式推出蚂蚁森林,至今支持了中国24个省份的生态建设……一批由浙江互联网企业打造的网络公益品牌项目正四处开花,有力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慈善事业的进步。
缩小差距 改革赋能第三次分配
打开小木箱,取出针线布料,开始穿针引线……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永泰村文化礼堂里,66岁的俞川英又和老姐妹们聚在一起飞针走线,交流绣品,一旁还有老师指点绣法。这群永泰村的绣娘平均年龄近70岁,却有一样的爱好——永泰刺绣。
2023年3月成立的永泰刺绣共富工坊为21位绣娘提供了岗位,帮助她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永泰村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探索建立“产业赋能慈善”的社区慈善发展模式,2024年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列为全国社区慈善实验试点社区之一。
慈善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追求美好生活。社区慈善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在,在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在实施第三次分配、缩小“三大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
6月30日,金华市区首家慈善超市——金都美地社区慈善超市开业。在这里,消费者每购买一件商品,即相当于参与一次微捐赠。
目前,浙江构建覆盖全省、延伸基层的五级慈善服务平台,市和县(市、区)已实现慈善基地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慈善分会1699个,村(社区)慈善工作站2万余个,社区发展基金会213个,成为浙江慈善的有机单元。
慈善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黑乎乎的老房子变得敞亮,洗澡上厕所再也不怕冷了……”善居工程,以改善提升浙江省内低保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自实施以来,全省共计筹集慈善资金和各类物资价值约1.2亿元,累计为14230户困难家庭实施居住环境改造。
慈善饱含一片“山海情”。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难点、突破点在山区海岛地区。2023年起,我省实施慈善领域“共富同行”计划,积极引导全省各级慈善资源向山区海岛县倾斜,撬动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活动,助力山海共富,并确定温州市苍南县、舟山市普陀区、台州市三门县、丽水市庆元县为试点地区。
项目实施以来,已发布首批“共富同行”计划智囊团,培育山区海岛县慈善人才近400名,实施慈善帮扶项目400多个,撬动社会资金1个多亿。山区海岛地区慈善组织增长近50%,慈善信托资金规模翻了两番,探索打造了“善行苍南、慈润万家”“乐善三门”“大爱菇乡”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慈善品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慈心应物如春阳,普照山河无偏傍”。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全面打造“善行浙江”。从丁丙时期的星火初燃到6000多万民众的齐力托举,光阴见证了浙江慈善事业发展的壮阔诗行。积极引导支持各方慈善力量聚焦“国之大者”,切实走好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定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动能和善行力量。
本版图片由省民政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