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00004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空回响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王璐怡

  四年前,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一群女大学生自发组成团队,寻找浙江籍女英烈。她们没想过,这一找,便是两年;更不曾想到,这场追寻,至今仍在以新的方式延续,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曾有烈士临终前这样写道。如今,一群年轻人用行动作出回应: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寻找“浙江刘胡兰”

  故事的最初,是从“刘胡兰”开始的。

  2021年,在国际交流学院一次微团课活动中,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一学生郭宸伊第一次听到“浙东刘胡兰”李敏的故事。作为山西人,她从小熟知刘胡兰的事迹,在异乡听到故乡英雄的名字,倍感亲切。

  课后她主动检索,发现浙江还有“浙西南刘胡兰”潘香凤、“浙南刘胡兰”郑明德……她们都是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在辅导员李玉娟的鼓励下,郭宸伊与同学组建团队,开启了对浙江籍女英烈的系统寻访。

  仅整理浙江籍女英烈的名录,就耗费了半年时间。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发现,要认识理解这些女英烈,光看书、看资料远远不够。于是,团队又走进英烈的家乡、故居、牺牲地,辗转联系上烈士后人、党史研究人员等,想要离她们更近一些。

  郑明德,人称“浙南刘胡兰”,1925年生于平阳县凤林村。受家庭影响,她自幼参加革命,15岁成为浙南游击区骨干。1941年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坚贞不屈,被杀害时年仅17岁。

  尽管早已通过网络了解她的事迹,但真正走进郑明德纪念馆,看到那张全家福时,团队成员仍深受震撼。照片里,郑明德梳着齐耳短发,圆圆的脸上笑意盈盈,眼神清澈而坚毅。

  “这不就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女孩嘛!”团队成员陈柔怡是温州人,感受更亲切。随着走访深入,大家发现,郑明德的确就像身边的邻家女孩一样:她爱憎分明,有些“爱哭”,听到方志敏同志为革命事业被残害时,会哭起来;她很有想法,搞义卖活动、办妇女识字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她还喜欢唱歌,入党开心时唱,在牢狱中也唱。但正是这样一个邻家女孩,后来落到敌人手中,遭遇坐老虎凳、被灌辣椒水这些非人的刑罚,但没有一丝害怕和退缩。

  “她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真实、勇敢、有血有肉的同乡姐姐。”陈柔怡说。

  顶天立地的英雄

  在平湖东湖景区,一尊高两米多的铜像静静矗立,她头戴军帽,身穿军大衣,目光安详望向前方。她是女烈士施奇。

  说起施奇,郭宸伊就会泪目。1922年,施奇出生在平湖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淞沪会战爆发后,她主动加入中国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冒着炮火抢救伤员。不久后,她加入新四军,因工作出色被调到机要科工作,奋战在抗日第一线。

  1941年,施奇被捕。她遭受敌人酷刑折磨,身患重病却始终不屈服,最终被敌人活埋致死,年仅20岁。

  “她才20岁啊!”想到施奇的牺牲,郭宸伊特别难受,她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她们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两年来,团队足迹遍布浙江11个设区市,寻访到224位浙江籍女英烈,累计采访烈士后人、纪念馆工作人员、党史专家、游客等超千人。

  团队坦言也面临过艰难时刻——资料琐碎难以整合、部分英烈信息缺失、学业压力与调研冲突,有成员一度想过放弃。

  转折发生在一次次与英烈“面对面”的时刻。当读到施奇在狱中身体溃烂仍鼓励战友要坚持斗争时;当看到17岁的杨静娟被拔指甲,死前发出那句振聋发聩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时;当怀有身孕的张小娇被敌人逮捕仍高呼“要命有两条,红军在哪里我不知道”时,团队成员觉得,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不值一提”。

  “她们连生死都可以跨越,我们还有什么跨不过的困难?”女英烈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勇敢与信仰,如暗夜中的灯火,照亮了团队成员前行的路。她们重新梳理思路,分工协作,利用假期继续寻访,最终完成了224位女英烈的事迹整理,并形成《浙江籍女烈士名录》。

  让更多人记住她们

  224位女英烈,牺牲时最小的只有9岁,最年长的60岁,平均年龄仅25.8岁。如何让更多人记住她们?

  在辅导员曾帮飞的指导下,团队形成近3万字的调查报告,并对女英烈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提炼。“最终我们结合四位女烈士的四句名言,将女英烈共同的精神特质提炼为‘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心系群众、一切为民;坚贞不屈、忠诚于党;不畏牺牲、甘于奉献’。”曾帮飞说,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大学生们不断汲取精神养料的过程。

  精神需要传递。在寻访过程中,团队将女英烈事迹编印成册,进行人物“巡展”。在学院各类宣传活动中,团队积极“发声”。

  “焦琴姐姐,称您姐姐,是您离开我们时只二十有五。您把青春热血贡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家乡人因您而骄傲!今之甬城,经济繁,民生和,百业兴,印证中国之盛世。我敬佩您的巾帼之姿,也崇仰您的君子之勇,我将继续以您的精神品格为指引,做党的优秀女儿,踔厉‘窗口’青春。”

  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来自团队成员参加学院“时空信箱”活动中写给英烈胡焦琴的一封信。这封信让更多人主动去了解、认识女烈士。

  她们还将女英烈事迹改编成广播剧、舞蹈,在思政微课、团日活动中进行展演,累计开展各类宣讲30多场,制作视频20多个。团队还报名参加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斩获“红色专项”赛道全国特等奖。

  这场追寻并未止步。潘玥烨,女英烈项目团队成员之一,在2023年主动接过接力棒,迭代推出“绝笔信”项目——通过搜集、诵读、阐释浙江籍烈士的绝笔家书,体悟那份为国为家的如磐信仰。

  从女烈士名录到绝笔信,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两代青年之间的精神对话。正如一名队员所说:“她们披荆斩棘换来的春天,我们看到了。而我们,也必将会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