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朱浙萍
2025年暑期收官之际,两组数据不期而遇。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预计今年暑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119亿人次,日均1.92亿人次,同比增长4.3%。国家电影局统计则显示,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为119.66亿元,观影人次为3.21亿,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2.75%。两个“119亿”,一为“人”的流动,一为“心”的共鸣,共同勾勒出一幅“流动中国”与“活力市场”交相辉映的动人图景。
119亿人次的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是暑热中涌动的出行热潮,更是国民生活品质跃升的生动注脚。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首次突破9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暑期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25亿人次……这些数据和图景,不仅是交通网络高效运转的体现,更折射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从“抵达”转向“体验”。人流所至,餐饮、住宿、文旅等消费链条随之激活,催生出蓬勃的“流动经济”,为区域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119.66亿元的暑期档票房,则映照出文化消费的深度升温。超过100部影片密集上映,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6.21%。《南京照相馆》等一批抗战题材影片以深沉历史叙事打动人心,《浪浪山小妖怪》等国产动画片以东方美学大放异彩,口碑与票房双丰收,中国电影正以新表达收获新空间,成为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力量。
暑期,历来是观察消费市场的关键窗口。两个“119亿”的交汇,看似巧合,实则共同彰显了中国内需市场的强劲韧性与巨大潜力。消费的火爆,离不开“新供给”对“新需求”的精准回应。当前,居民消费已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愈发追求沉浸感、治愈力与个性化体验。供给端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经营模式、优化产品服务、丰富消费形态,才能激发更大潜力。
市场的活跃也离不开“有形之手”的引导与支持。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从中央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到多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到升级离境退税政策,政策合力持续释放。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举办近3.9万场活动,各地不断以多元供给点燃消费热情。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作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一系列部署。下半年,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被寄予更多期待。重点落实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等各项政策,让真金白银的实惠直达消费者,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才能不断增强消费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