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江
莫朴先生是我们的老院长,也是我尊敬的长辈。他的一生是一本人生大书,充满了磨难又充满了坚强,充满了激情又充满了悲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独自倾心向太阳》,借了北宋刘敞的诗“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用葵花来比喻他们这一代人始终向党、向艺术、向太阳的一颗心。
他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参加上海国难宣传团,到西北和内蒙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宣传,回到江南后投身抗日战争的浴血战斗。1941年参加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在那里进行教学和创作。1943年到了延安,抗战胜利后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1949年,他参与迎接解放军入城,与队友首次在天安门上设计并布置了大红灯笼。后来到杭州,从此与中国美术学院紧密相连。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教室走廊上,当时他正在扫地。我非常惊讶,这是一个什么学校?扫地的人都这样气宇轩昂。莫朴先生个子很高,扫地也有一股气势。过了几天他不再扫地了,又过了几天,他坐在台上,我们才知道这是新的院长莫朴先生。
莫朴先生一生两次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职务,两次都是“解放”。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学校的副院长、教务长。那个时候百废待兴,他们这一代人怀揣着理想指点江山,在“外西湖时代”比较困难的环境中建立起一个新的学校和整体的教学系统,建立起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目标,催生了浙派人物画的诞生,为解放之初学校的兴起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次“解放”是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从扫地的岗位一下子来到了学校的领导岗位,高度重视学报、图书馆、美术馆的窗口作用,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我印象很深,他们那一代人把学校计划买车子的钱买了一批外国的画册。这批画册今天来看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打开了一代年轻人看向世界的视野。后来他年龄大离开教学岗位,又安排从上海调来肖峰老师,为后来美院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他在美院两次“解放”的重要关头力挽狂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有两条学术脉络:一条是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另一条是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出新”,其实还有第三条非常重要的脉络,就是江丰、莫朴先生这一代人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三条道路中,林风眠先生强调东方新艺术的使命,潘天寿先生强调伟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莫朴先生强调扎根大地。这个大地既是现实的大地,也是时代的大地,强调时代生活、时代精神的伟大创造。
1957年,他在《美术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了《关于彩墨画系安排素描和临摹作业的问题》一文。这是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长文,强调了素描的重要性。他认为素描不仅是要把形画准,更是要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无限的层次,进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到艺术的语言,培养起自己的感情,然后通过绘画的对象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他强调这种素描应该贯彻到所有学科,包括中国画。莫朴先生既强调素描背后的研究和思考方法,又强调向中国传统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临摹的重要性,同时极力提倡写生。实际上,这后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师造化、师古人、师本心的完整思想脉络。
莫朴先生经历了苏州艺专、上海艺专和中央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素描上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熏陶,色彩上受到颜文樑先生、刘海粟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但骨子里对他影响最深的导师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把艺术看作一个刺向黑暗统治的匕首,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1941年,他在华中鲁艺大门口的迎壁墙上画了《沿着鲁迅的创作道路前进》的大幅彩色壁画,画面内容是鲁迅先生指引一群青年向前迈进。“朴直向阳”这个展览中也有好几幅他画的鲁迅先生,非常精彩。
1942年他创作了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共有111幅。当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到苏区,他遵循主席的教导,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这件作品线条饱满,构图有力,形象朴实,是中国新兴版画早期创作的史诗之作。他的油画《清算》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画起来的,基本是用木刻的方法和简单的色彩来表现农村斗地主的场面,整个构图围绕着核心指向,灼灼其华,充满了力量。今天广为传颂的《入党宣誓》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放在油画系资料室里,这张画很重要的是用光,一片黑暗中,几个共产党人在宣誓,通过一瞬间的朴实展示了神圣时刻,这种用光来引领整张画的效果非常成功,是学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还有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巨大的画面人群,以总理为首,用光把这批革命志士召唤起来。在这之前,莫先生和李震坚先生合作了一张《南昌起义》,有照片,但原作找不到,所以他在1957年接受任务后,想尽办法要画出来。也就是为了这张画,他付出了惨痛的教训。
看了莫先生的许多作品,我觉得有两点值得学习。第一,莫先生对创作的认真态度。他画《南昌起义》,不仅有大量资料,还画了满满的草图。他一生都在创作,甚至在低谷的时候,依然守在很小的房间里默默地画画。第二就是绘画的缜密性。他画得很准,《清算》那么大的场面,构图就围绕着中心,《入党宣誓》通过整体性把红旗和灯光融在一起,温暖所有人的心。
莫朴先生一生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在坚守、在发展,既建构学校的整个教学秩序,也指导着他一生不断前行。他长期一个人住在杭州,他的太太孙铮先生在莫朴先生去世之后,曾经写过一部回忆录,说到因为两地分居,她根本不知道莫先生在杭州受到了这么多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莫先生也始终没有在家里谈这些。我读了那段文字非常感动,忍不住潸然泪下。但是莫朴先生始终坚定革命信念。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被调到附中工作,青年学生吴启亚去参军,向他告别的时候,看他正坐在床边画画。莫朴先生就跟他说,你一定要听党的话,坚定地走革命的道路。所以在莫朴先生这一代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一种革命的信念,一种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信念,一种把这种信念贯穿到学院建设、贯穿到自己艺术当中的一种精神。
为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名叫“朴直向阳”。“朴直”是莫朴先生最典型的性格,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在生命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弯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凛然正气一身。我们学校几代人都遭遇了生命磨难,历史充满沧桑地眷顾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塑造了人性的坚强。他们的一生荆棘密布却又独自清新。苏东坡先生《定风波》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这首诗正是莫朴先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