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歌谣》是一部以保护黄河滩候鸟为题材创作的儿童生态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麻雀小学六年级学生白藕和马槐等人化身护鸟天使,凭借智慧普及爱鸟护鸟知识,用行动守护候鸟生命,保障它们安全越冬、顺利北归的故事。
■ 大秀
我出生在鲁西南乡村,大学毕业后也在乡村生活过多年。因此,我对乡村熟悉且充满牵绊。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十多年前,我开始关注中国乡村和传统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祖祖辈辈使用过的筐篓、石臼、一砖一瓦流传到今天,再被陈列进博物馆,都将成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充满浓浓烟火气,是浸润着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精神符号。
在创新中传承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孩子看来是一种别样的“潮流”,十分“新鲜”“有趣”“有意思”。这也为我们文学工作者向青少年传递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青少年打好人生底色,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一直主张把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
我的作品大多受到过传统文化的滋养。长篇儿童小说《麻花辫》故事背景是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皮影班》通过黄河畔一个皮影戏班的兴盛与衰落,向读者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刚刚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小说《大河的歌谣》,又把故事背景切换到了鲁西南黄河滩。黄河是我故乡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但又不仅仅属于我的故乡——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博大宽厚的黄河文化是一座富矿,值得我们继续深挖开采。鲁西南黄河滩是飞鸟聚集地,是候鸟的天堂,对当下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新鲜而神秘。因此,通过儿童文学的方式,把黄河文化讲给当下的小读者听,是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此外,在创作时,我还力图将黄河滩少年喜闻乐见的豫剧文化、民间歌谣、古诗词文化融入其中,多方位演绎动态的黄河文化画卷。
在可读的故事中融入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这似乎是刻意为之,却又是无意为之。文学作品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学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是文学的职责所在。况且,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也更能散发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