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颖 叶雨嫣
清晨7点,宁波东柳街道锦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已热闹起来。老人在社区餐厅用早餐,退休教师带领大家打八段锦,年轻人在运动中心晨跑……这个由老旧办公楼改造而来的空间,成了全龄段居民的“打卡地”。
面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缺、散、小”、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居民需求与服务错位等难题,东柳街道通过对党群服务中心专业集成化改造,实现老城区的“空间重生”。
在空间焕新上,深挖存量空间价值,实现从“闲置角落”到“活力据点”转变。“以前搞活动,得在居委会腾地方;现在‘百草荟’里中药养生、书画课堂、共享菜园样样有,每天都有居民来‘报到’。”安居社区党委书记指着眼前热闹的党群服务中心说。
这个闲置了20多年的架空层,通过与行乐社区服务中心“合伙结亲”,焕新成以中草药文化为特色的服务点,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满足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类似案例遍布东柳街道:华侨城社区在3000平方米闲置场地嵌入康复医疗、儿童驿站,年服务超万人次;中兴社区引入5家专业机构,打造集托育、养老、文体于一体的“全龄乐园”。截至目前,街道已盘活21处存量空间,36个低效空间新增服务106项,覆盖群众2万余人。
“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空间改造的‘指南针’。”东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通过180余名“红色管家”走访、50余场居民议事会和2500余份问卷调研,街道梳理出助餐、养老、托育等高频需求,真正做到“每一平方米都回应民生”。
在服务模式上,实现从“单一供给”到“多元共治”,党建圈起“幸福合伙人”。
“社区食堂竟能请到五星级酒店厨师!”锦苑社区李阿姨的惊叹,折射出党群服务中心的另一大转变——从“政府包办”转向“多元合唱”。
太古城社区“红色合伙人”墙上,28家单位的LOGO格外醒目。通过党建联建,街道整合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组织联动、资源联用、活动联办”的服务生态。免费体检、非遗体验……“合伙人”已开展近百场活动,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目前,街道已引进12家优质社会组织成为“柳享+”合伙人,党群服务中心日活量达200人次,累计开展活动1600余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
在长效运营上,实现从“短期热闹”到“长效造血”,机制创新让服务“可持续”。
“党群服务中心要‘活下来’,更要‘活长久’。”街道组织委员说,通过社区企业、发展基金等模式,东柳街道已培育1家社区企业,成立7个社区发展基金,推进26个运营项目,实现收益20余万元,初步形成“自我造血”模式。
为确保服务不“走样”,东柳街道还建立了一套“全周期管理”机制:专职“陪跑员”驻点指导运营,“供需对接会”定期匹配资源与需求,“服务清单”每月更新公示。在“双向赋能”培训中,社工与运营方共同提升“需求挖掘”“矛盾调解”技能,让专业服务扎根社区土壤。
夜晚,党群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居民在这里舞蹈、阅读、交流……一场源于空间改造的变革,正让这里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