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于城镇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日期:08-29
■ 沈欣
“过去有事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现在网格员主动上门,办事效率真的不一样!”说起村里的新变化,嘉兴市海盐县于城镇的朱阿姨语气里是藏不住的满意。这样的改变,得益于当地正在推进的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模式。通过组织重塑、产业赋能和人才凝聚,于城镇把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现在,于城镇的网格治理效率更加高了,每个网格都建起了党支部,由村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和网格长,小组长、妇女组长、党员中心户等也都加入网格员队伍,形成“网格党支部—网格—微网格”三层联动体系。
队伍更年轻了,学历更高了,做事也更带劲了。如何家村,网格队伍平均年龄从52岁降到38岁,高中以上学历占到83%。“以老带新”之下,还涌现出不少像老张和他儿子这样的搭档。“我们俩一块干,沟通顺畅,效率也高了。”老张笑着说。
制度在背后撑腰。镇里出台了7项规范,明确网格员“什么该干、干得怎么样”,推行积分管理和绩效激励。“做得好有奖励,做不好要鞭策,大家自然更有劲。”一位网格长坦言。截至目前,网格事项办结成功率达到98%,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网格的功能还不只有治理。于城镇创新推出“产业网格”,把服务延伸至地头田间。八字村依托葡萄产业划分专业网格,邀请产销能手“入网包联”,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全靠网格技术员帮忙,今年葡萄品质好、卖得也好!”种植户李大哥高兴地说。目前,该村葡萄产业已逐渐迈向规模化和品牌化,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于城镇各村社都建起乡土能人名录,涵盖种植、调解、文艺等七类人才共127人,并推出个性化服务清单。“村里不但给我支持,还让我带徒弟,年轻人都喊我‘老师傅’哩!”调解能手老陈话语中满是自豪。
通过系统培训,全镇已涌现出90余名产业和文化骨干,组建起15个兴趣小组,覆盖超过三分之一人口。“达人服务队”年均组织文艺演出70余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300多人次。村民马大姐感慨:“以前想学跳舞没人教,现在不光能学会,还能上台表演、拿演出费,太高兴了!”
如今走在于城镇,网格员的身影活跃在村落街巷,村容整洁了,产业兴旺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环境越来越好,收入多了,日子更有奔头!”这是村民们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