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一场由监督机制创新带来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从长安村的前置监督制度到横山村的“24小时响应”民生问题处置,再到危房改造中的“阳光工程”,和平镇以监督之力推动清廉建设,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可持续。
走进长安村,清廉之风扑面而来。村两委班子学习会上,廉政教育成为“必修课”,新进干部、青年干部和工程管理干部是重点教育对象,身边案例的警示作用让他们深知“底线”不可越、“红线”不能踩。每周一的例会上,村监委的汇报成为“重要议题”,清廉要求被反复强调,村干部的工作汇报倒逼效率提升。尤其是“项目一线建支部”的创新举措,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化身“监督员”,确保项目建设高效。而“线上晾晒+现场抽查”的监督模式,让每一笔务工支出都经得起检验。村书记和村监委主任的联合审核,将“小微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监督的“触角”不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延伸至村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横山村的金墩桥文化墙因年久失修成为安全隐患,监察工作联络站的成员在走访中发现后,迅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村书记当天赶赴现场敲定方案,工作人员连夜联络维修人员,第二天便完成了墙皮铲除和修复。暖心的是,考虑到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工作人员还加装了照明路灯。从发现隐患到彻底解决,仅用3天时间,“民呼我为”的服务宗旨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村民姚美娣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现在墙修好了,路灯也亮了,这次办事真给力!”
从长安村的前置监督到横山村的快速响应,再到危房改造的贴身跟进,和平镇以创新机制将监督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让清廉之风吹遍乡村角落,更吹进了村民的心坎里。“实践证明,监督不是冷冰冰的约束,而是温暖民心的保障。”和平镇纪委书记孙谢辉表示,将持续聚焦民生民利,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群众满意的“阳光工程”。
(张笑言 杜华蓉 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