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提出以来,深刻影响了浙江的能源电力事业发展。作为这一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积极探索,以绿色设计、绿色开发、绿色变革为路径,既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又在产业升级、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力,取得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
绿色设计:新科技赋能,守护生态屏障
浙江是资源小省、消费大省,化石资源匮乏,但可再生能源品种齐全。新型能源系统,必须因地制宜,既要通过科技赋能用足用好各类绿色能源,更要守护住生态屏障,在山水画卷中勾勒出现代能源发展的新图景。浙江省情决定了,要实现能源绿色转型升级,就得拿出“绣花功夫”。
一案一策,精准施策,是绿色能源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全省首个全域绿电乡村——安吉余村,到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台州大陈岛,再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示范——宁波慈溪氢电耦合直流微网工程,一系列体现“在地适应性”的突破性成果,让一方能源可以养好一方人,实现了“绿水青山”向“绿色能源”“绿色生活”的转化。
科技照进生活,不仅有高大上的一面,还有“小、精、巧”的细致与用心。在农光互补项目中,专业团队用足用精用巧前沿科技,既帮助农民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又尽可能减少施工对生态的影响。设计与施工的双重创新,让绿色智慧与人文情怀处处彰显。
绿色开发:新基建提速,激活发展动能
绿色清洁能源,要取之有道,还要“存之有器,调之有术”,要有配套的新型储能和消纳基础设施。这些新基建,不仅使来之不易的绿色能源实现能量时空平移,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色储能新基建,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并且往往布局在可再生能源富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项目建设和投产运行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浙江柯城抽蓄电站工程,就是这样一个一举多得的好项目。作为目前省内抽蓄电站第一高坝,浙江柯成抽蓄电站投产后不仅顺势成为华东电网重要的调峰填谷枢纽,也将为浙江“双碳”目标高质量达成立下大功。项目的建设,还直接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在周边村庄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储能新基建,让山区县获得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宝贵契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内源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抽蓄系统,可提升电网调峰调频能力,增强电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但另一方面,大型抽蓄系统接入交直流大电网后的安全性也面临新考验。储能新基建之外,还要有适应新情况的“电网安全新基建”。为此,华云设计等能源电力企业,勇于技术攻关,对山区抽蓄、海上风电等纳网后的安全稳定性展开系统研判,确保“源网荷储充”协同运行,铸造了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金钥匙”。
绿色变革:能源结构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能源结构的绿色变革,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新能源+”模式广泛应用,既提供了清洁能源,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浙江乡村,分布式光伏、风能等快速发展,新能源基础设施推广建设,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余村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绿电供应乡村,村民不仅用上了清洁电力,还能通过余电上网获得额外收入。国网衢州供电公司让充电桩成为许多乡村的标配,吸引更多新能源车自驾游客无忧下乡;全电厨房、清洁供暖等设施普及,提升了游客体验品质,更让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相当的现代能源服务。
浙江立足省情,以绿色设计、绿色开发和绿色变革为指引,不仅大大加快了能源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也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浙江将继续牢固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和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书写更加美好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邱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