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瑞
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照亮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二十年来,绿色日益成为安吉发展的鲜明底色,法治则始终是守护这片底色的中坚力量。安吉法院绿色司法工作实现从绿色司法的初步探索、专业化审判日趋成熟到护航“两山”高水平转化的三级跨越,描绘了一幅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
筚路蓝缕
绿色司法的初步探索
自2002年起,安吉法院在“生态立县”方针指引下,陆续受理安吉县上墅水泥厂、安吉合力油脂漂土有限公司等破产清算案件,助力矿山粉体产业整治,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为安吉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安吉县获评首批国家生态县,安吉法院也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同年,在一起滥伐林木刑事案件中,安吉法院创新引入“补植复绿”的恢复性司法理念,让被告人在缓刑期间签订复绿造林协议,亲手在毁林区域种植新树种,使“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
此后,安吉法院不断扩大环境保护“朋友圈”。2013年,面对县域内一家造纸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法院联合环保部门果断出手,依法强制关停该企业,并顺势部署“山青水净”专项行动,以司法利剑坚决护卫绿水青山。这次联合行动,也让安吉法院意识到环资审判领域协同性司法的重要性。
立柱架梁
专业化审判日趋成熟
随着环保实践不断深入,安吉法院逐步推动环资审判从零散探索走向专业化构建。2016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实行环境资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实现了专业审判和一体保护。
2017年,安吉法院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涉林刑事案件补植复绿的实施细则》,并发出全省首份《生态修复补植令》,持续做实做深恢复性司法、协同性司法。与此同时,与县林业局、司法局共建龙山林场警示教育基地,使其成为集生态修复、法治教育、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安吉法院不断拓展司法令状的适用场景,《土壤生态修复令》《野生动物保护令》将生态修复的范围从森林延伸至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司法手段在损害发生前、损失扩大前进行干预,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重大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织密诉前—诉中—诉后全链条司法防护网。
赋能产业
护航“两山”高水平转化
守护绿水青山,最终是为了实现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真正转化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安吉法院的司法实践,也随之进入赋能生态产业的新阶段。
2021年,安吉法院创设“森林法官”工作机制,120名“森林法官”覆盖全县217个村社,下沉一线为“茶椅竹旅”四大绿色产业提供网格化、精准化司法服务。
安吉法院在白茶主产区所在乡镇设立“金叶子共享法庭”,受理并就地化解涉茶纠纷;积极护航竹林碳汇改革,出台《碳汇司法保护十条意见》,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会同县市场监管局成立安吉(绿色家居)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诉调对接工作室,快处快调涉绿色家居知识产权纠纷,为“安吉智造”消除后顾之忧;升级旅游特色共享法庭,巡回审判民宿经营纠纷,促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司法力量。
2025年,“‘森林法官’联防联治 守护绿色和美生态”入选全省环境资源审判创新事例,这是安吉法院在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廿载光阴,初心如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着安吉法院环资审判走过了非凡历程。接下来,安吉法院将继续以法治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司法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图片由安吉县人民法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