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西游“单曲循环”何时休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00007版:文韵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胜利

  每至假期,电视荧屏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控,陷入了一种近乎循环的播放模式。《西游记》成了“常客”,一遍又一遍地在各个频道穿梭,已经成为重播次数最多的中国电视剧之一。对于在《西游记》陪伴下长大的一代又一代孩子而言,这部经典之作确实承载着无数欢乐与奇幻的记忆,但当假期影视选择被其过度占据,不免让人思考: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少年儿童的节假日影视“菜单”,是否太过单一,难称盛宴?

  从电视台播出的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真人影视剧方面来说,确实如此。其实,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就会发现,尽管现实中儿童影视剧的供应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历史中、网络上有不少优秀作品,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观看。比如,在国产动画电影的版图中,从当年上海美影厂的水墨动画电影,到近年来的各类动画电影,都有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些作品让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感受亲情、友情与自我成长的力量。

  国外的儿童影视作品同样丰富多彩。以成长电影为例,《伴我同行》以四个少年寻找失踪同伴的冒险旅程为主线,探讨了友谊、勇气、成长与死亡等深刻话题,在幽默与温情中给予孩子心灵的触动与启发。《怦然心动》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描绘了年龄稍大的青春期男孩女孩懵懂纯真的情感与各自的成长蜕变,让孩子在观影过程中学会理解、尊重与勇敢面对内心。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从剧情片扩展至纪录片领域,选择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从天文地理的科普到历史考古的再现,甚至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衣食住行,都能借助先进制作技术,将宇宙人生中的奇妙一一呈现,引导孩子探索宇宙,敬畏自然,关注环保,感悟人生。

  因此,节假日孩子们难以“吃”到影视盛宴,固然有创作侧针对少年儿童的创作有限问题,固然有创作侧未充分重视儿童这一接受主体的审美特殊性问题,固然有传播侧如电视台和电影院因版权等问题导致的供应有限问题,固然有作品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功能失衡问题,甚至有长篇影视剧不尽适合少儿收看的问题,但还有一个社会侧缺乏充分推荐的问题:既有佳作未得到充分重视,菜单太薄,选择太少。这些不均衡直接导致传播与市场的双重困境。从传播层面看,单一的影视类型难以全面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儿童的需求,使得部分儿童对假期影视失去兴趣,转而投向其他娱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短视频等,而这些娱乐方式并非都能像优质儿童影视那样给予孩子更为健康的营养。从市场角度看,类型不均衡限制了儿童影视产业的多元发展,创作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热门类型,其他潜在有价值的题材与形式得不到挖掘与开发,抑制了产业创新活力,造成市场供应无法精准匹配儿童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未来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是在创作层面努力。国家对儿童电影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儿童电影已经被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创作者应努力筛选、创作真正适合儿童欣赏的影视作品,深入了解儿童心理与成长需求,挖掘更多元题材,既要有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历史故事,也需关注现代儿童校园生活、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中的点滴故事,打造更多以儿童为主角,反映儿童内心世界与成长烦恼的真人作品。同时,重视短片创作,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优势,制作短小精悍、富有创意与教育性的影视内容,满足儿童碎片化娱乐需求。

  其次是在传播层面努力。尤其是在网络内容供应充足的基础之上,真正以少年儿童为接受主体,充分考虑其接受能力与审美趣味的区别,分门别类,做好分龄化内容筛选工作,加大精品推荐力度,为儿童提供简捷方便且强有力的节假日收视指南。这个工作可以是个别家长、个别老师或个别学校的推荐,但更应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专家、家长、少儿三方面意见而建立的可选择动态交集。家长作为孩子假期生活的重要陪伴者,可以在此交集基础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帮助孩子筛选或扩大优质影视内容,鼓励孩子分享观影感受,将观影变成亲子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契机。可以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儿童影视鉴赏活动,培养儿童影视审美能力。电视台在节假日排片时应优化节目单,增加影视类型丰富度,设置多样化专题推荐,引导儿童接触不同风格作品。

  儿童时期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优质的儿童影视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世界与孩子们的想象天地,在寓教于乐中为儿童成长提供人生的滋养。丰富儿童影视的假期供应,让孩子们在假期告别单调的影视选择,沉浸在多元、精彩的视听盛宴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才能更加充实、快乐,在影视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真正的儿童影视经典,应成为连接童心与时代的精神桥梁。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史学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