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陈喜悦:国风出圈的N种玩法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00006版:文韵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庄小蕾 汪文羽 姚颖康

  工作室的灯,常在凌晨亮着。

  一个镶满珍珠、款式繁复的宋式“冠子”静静躺在工作台上,几排衣帽架挤在一角,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衫、裙、褙子、绦带。“太多了,衣杆都压断好几根了!”陈喜悦笑着说。环顾这间不算大的工作室,屏风、发簪、货郎担和电脑、云台、补光灯等混搭在一起,无声地透露出主理人的身份——这里,是一个国风博主,用热爱将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的“创作基地”。

  2023年,陈喜悦凭西湖边的“送花姑娘”短视频火出了圈。在这之前,她的代表作《临安十二时辰》发布当日播放量即破百万。后来,她参与创作的杭州亚运会创意视频《丹青游》全网播放量更是超3亿人次。“《中国短视频大会》年度荣誉创作者”“宋韵文化青年推荐官”“国风文化推荐人”“微博文化之夜·文化守护人”——光环背后,是无数个与这间工作室相伴到天明的精益求精,“查资料、想策划、剪视频都在这里,家里没有工作的氛围。”这个瘦小的00后姑娘,何以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

  百万博主的AB面

  这个夏天,陈喜悦策划了“挑战一天解锁一个宋代摊位”系列短视频。视频中,她时而化身卖“香饮子”的宋代娘子,时而变成宋代竹编铺的小学徒,时而又为编草鞋的宋代姑娘拍个工作vlog(视频日志),用最贴近年轻人的“网言网语”,趣味科普宋人的日常。

  “我头顶往上三分之一处要留出空白,后期这里要加字幕。”“这里就给我的脸一个反打就行,后面接竹编老师的手部特写。”“无人机可以了吗?等这条船过去就拍!”在西溪湿地的拍摄现场,陈喜悦一边调整走位,一边向摄影师清晰传达需求,这股掌控全局的劲儿,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总导演”。

  然而,一切换回日常模式,陈喜悦的气场会瞬间“隐形”。

  几周前,一家小面馆,素面朝天、穿着防晒衣、戴着框架眼镜的她正埋头吃面。老板娘眼尖,惊喜地喊出声来:“你就是那个拍视频的小姑娘,真厉害啊!视频拍得很好的嘞!”

  面对老板娘噼里啪啦的一顿夸奖,陈喜悦“i人”(MBTI人格测试中代表“内倾型”)本色尽显——腼腆地低头,脸颊微红,手指无意识地搅动着面条。

  陈喜悦2001年出生于江苏句容,2018年,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上大学时,她就学以致用,策划拍摄不同的国风造型,并进行经典古画的场景复刻。

  “我其实是一个‘低能量’的人,只能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放在创作上。”她坦言,对她来说,社交像耗电,独处时才能充电。而国风内容创作,是连接她内心和外界的桥梁,也是她释放能量的出口。

  陈喜悦从小就对汉服、古风发饰情有独钟,有时候自己根据资料动手做,有时候找专人定制。而这方面的开销都是她自己赚来的——高中时因为有美术特长,她帮同学画插画,偶尔在网上接订单,一张5块钱;上大学后,她又兼职做汉服模特,所得全部投入国风内容创作中。

  她称自己是“为爱发电”型选手:定制衣服、购买头饰、添置道具、升级设备……而最“硬核”的一次“发电”,是她的毕业作品《青山影重重》。为了精准还原两宋汉族女性服饰的廓形流变,她一头扎进博物馆研究资料大半年,耗资数万元定制服装、道具。虽然很多工作也是硬着头皮上,但陈喜悦就一个念头,“想通过作品将我学到的中国文化之美展示出来”。

  “卷”进国风赛道

  在陈喜悦的班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主任王谦眼中,她是个“有点倔的姑娘”,认定了一条路就会往前猛冲。2022年毕业季,同班同学大多去了博物馆或拍卖行就业,陈喜悦却“不务正业”,闷头“卷”进短视频国风赛道。

  关于择业,记者从陈喜悦和她父亲口中,听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陈喜悦说,传统又节俭的父母,一开始对她做的事很不理解。“博主?这也是一种职业?”陈喜悦父母质疑道。

  而陈喜悦父亲则告诉记者,自己是不想女儿太累:“因为我自己就是学美术的,当博主又要动脑子想创意,晚上要失眠,又要自己动手做设计、剪视频。我舍不得她这么辛苦。”

  其实,这两个版本并不矛盾,静静停在工作室一角的货郎车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2023年夏天,一场“西湖送花”公益活动爆火出圈——当宋代送花姑娘“穿越”到现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发生了一场浪漫的邂逅。

  这场活动,光筹备就花了两年。其中,货郎车参考《清明上河图》中的独轮货车和苏汉臣《货郎图》中的推车样式,需要定制。想法落地时,陈喜悦电话“摇人”找老爸来做“外援”。这位江苏句容的美术老师,为了女儿“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执着,来来回回改了好多遍。

  陈喜悦父母也坦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他们两口子的认识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她喜欢传统文化,这个事情有这么多人在关注,我们就支持!”

  除了短视频,陈喜悦还在不断解锁国风文化的新玩法。2024年的七夕节,陈喜悦把古书里记载的“乞巧楼”搬到了台州临海的巾山广场,一下子变成了当地的热门打卡点。2025年,她又搬出“大招”——在台州临海点亮一盏巨型走马灯。

  这盏走马灯,融合了40多种传统纹样、10多种文物造型元素和10余幅古画的内容。光是为了确定这些纹样的排列,她几乎就把古籍翻了个遍。当耗费大半年心血的“五喜点灯”活动启幕时,陈喜悦看着巨型走马灯缓缓转动、光影交织,内心百感交集:“希望通过对传统灯笼的重新演绎,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大众切身体会老祖宗的浪漫。”

  更潮的打开方式

  别看工作中独当一面,陈喜悦内心其实住着一个极其感性的小姑娘。采访中路过一片盛放的凌霄花,她忽然驻足,声音轻柔下来:“我很喜欢凌霄花。小时候太奶奶会把它们编成花环,戴在我头上。”话语未落,眼泪已像断线的珠子,啪嗒啪嗒滚落。可能正是这份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甚至“看到一条干涸的河都能难受半天”的共情力,让她的国风作品,有了打动人心的底色。

  这份“玩转”传统文化的能力,也吸引着同频的人。

  在陈喜悦的短视频拍摄现场,我们遇到了“篾匠姑娘”徐无瑕,一位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做竹编手艺人的传统文化传播者。“读书不是为了赚钱,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素质,以及发现自己、勇于做自己的能力。”徐无瑕的话,像是对“陈喜悦们”选择的注解。

  2024年端午节,陈喜悦邀请不同行业的女性,在西溪湿地身着不同朝代服饰展示特色端午民俗。该活动不仅登上了微博热搜,还被联合国妇女署官方刊物报道。

  在参加各种活动时,陈喜悦偶尔也会遇到外国朋友。对方常常竖起大拇指,夸她的视频“so beautiful(真漂亮)”。

  但她也发现,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只停留在“好美”的层面:“我的英语还不够好,以后想继续学习,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清、说透,让他们不仅觉得美,更能真正看懂背后的含义。”

  成长于互联网与全球化浪潮中的Z世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带着与生俱来的“二创”基因。她们的热爱,可能始于博物馆展柜前的一瞬惊艳,一首古风音乐营造的意境,或是一次节日仪式带来的感动。这些看似碎片化的触点,却能点燃她们深入探索和重新演绎的激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恰恰给了这种高度个人化、创意驱动的“二创”极大的施展空间。陈喜悦也常常忍不住感叹:“生长在这个时代,真幸运。”

  当她在凌晨的工作室点亮屏幕,剪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临安梦华”,传统文化,便有了更潮的打开方式,也开启了国风出圈的N种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