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西子湖畔,亭台诉风流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00005版:文韵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西子湖畔,各式亭子临水而立,数量繁多,如集贤亭、翠光亭、文澜阁亭,等等。

  它们或华丽庄重,或清逸典雅,其多姿多彩的形式,古色古香的外观,为西湖山水增添无尽风姿。我们选取其中5座,将其故事渊源与读者分享。

  集贤亭

  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13年原址原貌重建的集贤亭。

  清代,从涌金门到钱塘门的湖滨地区建有旗营,是一座城中城,东南角水流弯曲,平沙浅草,原有黑亭子,又名亭子湾。“亭湾水浅波光涟,沙草平坦校场宽。”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供八旗子弟骑射练武。乾隆南巡来杭,时常在这里阅兵,所以有“亭湾骑射”之称,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后来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取名为“集贤亭”。

  集贤亭的亭柱上也镌有楹联,上联是“众说林亭美,湖城绮陌容啸傲”,下联为“天成云水乡,景胜新妆亦经纶”。

  朝湖的那面还有一副,上联“水绿山青座中人醉”,下联“花明柳暗湖上春长”,横批写着“逸兴遄飞”四个大字,字体俊秀洒脱,可与湖山美景相媲美。

  放鹤亭

  放鹤亭位处西湖孤山北麓,亭子碧瓦翘角,雕饰精美。这座亭子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他不满当朝皇帝昏庸腐败,不愿做官,游山玩水,最后回到故乡杭州,在孤山搭了间茅屋住下来。他在孤山居住了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流传千古。这里遍种名贵的梅花,成为赏梅胜地。

  放鹤亭最早为元代郡人陈子安修建,明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存的放鹤亭则是1915年重建的。亭前平台宽阔,栏杆玲珑,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亭内石壁有一块行书刻石,高2.4米,宽2.94米,面朝东北,碑上镌刻的是南北朝鲍照的《舞鹤赋》,文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优美姿态,意趣盎然。

  其上字迹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秀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等三方印玺,碑额四周,刻有云、龙、火焰、宝珠等纹饰,古雅而华丽。

  仁风亭

  仁风亭坐落于西湖苏堤的北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说六十年代)。它的命名与建筑特色都寄托着对北宋文豪苏轼的深切缅怀。仁风亭为攒尖顶八角亭,飞檐翘角,六面设靠栏,采用传统木构架工艺。

  “仁风”一词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一为“扇子”的别称;二是形容帝王或地方官员的德政。苏堤的修建正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最重要的政绩之一,因此亭名“仁风”,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份惠及百姓、千古留名的功业。

  湖心亭

  湖心亭位处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琉瓦,翘角滴翠,整个亭子构造精巧,气势宏伟。亭子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亭角雕龙饰凤,显示了古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能力。

  湖心亭柱子上有几副楹联,都与湖光山色呼应:“亭立湖心四面湖光供啸咏,湖增亭色三层亭影仰巍峨”“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

  亭前立有乾隆手书“虫二”石碑,正好是繁体“风月”去掉周边笔画后所剩的字,寓意此处风月无边之意。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曾以短短159字描绘西湖雪夜奇景,使湖心亭更添一重文化雅韵。

  南屏晚钟御碑亭

  南屏晚钟御碑亭,在杭州西湖南岸的净慈寺前,是西湖十景中唯一设双亭之处。一东一西两座御碑亭,皆与清代帝王南巡密切相关。

  东侧御碑亭为一座六角攒尖顶石柱亭,飞檐翘角,造型优雅。亭内立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时亲笔手书的“南屏晚钟”御碑,字势遒劲,气韵生动。亭内六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最北面一对石柱上的楹联是“塔影园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

  “南屏晚钟”的景观名源于净慈寺的钟声。南屏山一带多由石灰岩构成,多孔穴,嵌空玲珑,每当苍茫暮霭、万籁俱寂,佛寺晚钟敲响,回荡互激,山鸣谷应,传声独远,绕耳不绝。

  西侧御碑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攒尖顶木亭,亭内也有一块御碑,这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时所题御碑。碑额上雕双龙戏珠,下方钤有御宝,碑文是一首题为《南屏晚钟》的七律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诗中将杭州南屏晚钟与苏州寒山寺夜半钟声相互映照,寄托对江南山水的吟咏。

  (据“走近西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