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心同 龙思宇
目及今日的西湖山水色,你会想起古时的哪句烟波浩渺语?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是苏白二人暂放笔墨,修堤疏水灌溉良田的往事?还是春雨、扁舟、一柄油伞,牵扯出断桥上“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的爱情传说?
西湖事,远去湖光山色外。西湖辞,留在亭台楼柱间——那些凝固的诗意与记忆,便是楹联。
悬于楹柱间的风雅,非寻常笔墨所能及。此间联语,或抒经世之道,或明立身之本,或蕴天地玄机,或传家国遗训。字句相谐,平仄流转,一笔一画,那些风骨、人生、故事,说与今人听。
西湖天下景
层层叠叠镌在楹柱间
夏日西湖是这样的:日轮当午凝不去,水光澄澈,一一风荷举。绿杨阴里,一簇游人过。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当今的游客们习惯了打开相机,将湖光山色打包带走。
而在尚无相机的古代,古人这样留下西湖好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传说中白娘子和小青歇脚的“西湖天下景”亭前,如今已成了人们流连西湖的必经处。日头正盛,往来者轻声念着这句经典联语,想象千百年间的云雨来去。他们身后,亭台小池相映成趣,林草蓊郁。
其意脱胎于北宋文豪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中“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一句,而此联的创作者是楹联大家黄文中,据说他曾为西湖留下笔墨17幅。
这副楹联,短短10字一叠,叠出了12种读法。回文的文体,任你顺读、拆读、跳读、停顿读、倒读,都可读取一番趣味。今人品读黄文中的联语,品的不只是字里行间的巧思趣韵,亦是留住他的钱塘湖山。
说起它,还有一桩轶事。上联前4个字“水水山山”曾在一版初一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被错写成了“山山水水”。黄文中的女儿黄国梅还曾向教材出版方写信,希望恢复其正确语序。
叠字之法,岂独“西湖天下景”亭?行走西湖,我们能从很多平平仄仄的巧思中读出古人对西子湖的爱。
江南名石苑中,一副清末学者俞樾所作的楹联,也曾凭此演绎园内风光:“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翠红莺燕,风雨朝暮,花开花落,盛衰荣枯,时光易逝。生命的狂欢后,是对时间的吟咏。叠字此处的使用,叠出了繁华与寂灭的对仗。
明代汪砢玉有言:“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秋夜平湖揽月,湖光、山色、月影交辉,是极致的美。夏夜虽无秋月高悬,然翠盖摇风,荷香四漫。置身其间,我们仍可凭字句、越季节——
“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夏攀向我们特荐两副楹联,它们刻挂于平湖秋月御书楼东与南两个方向,皆以“平湖秋月”四字嵌名之巧,写尽西湖至境,既凿刻天地好景,又鉴古人品湖智慧。游鱼穿波,雁鸣长天,湖面似镜,秋月清辉。一动一静,一细一阔,勾勒西湖秋夜。
笔锋起落
一撇一捺皆风骨志趣
慕才亭下,游人手持宣传单页纳凉扇风。慕才亭石柱的柱面上,镌有12副楹联。有人举着手机细细查阅联语典故,有人围着亭柱缓缓踱步,指尖轻触柱上的斑驳刻痕,有些费解地逐字拼读。
慕才亭刻联数量之丰,与它所承载传说的年深岁久相映。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涕泪成诗,南齐才女苏小小封笔长诀,长眠于西泠桥畔。她生前曾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感念其知遇之恩,在此为她修墓,并建起一座“慕才亭”,为前来凭吊的人们遮风挡雨。三百年后,李贺踏雨悼念:“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各人落笔,不止悲凉:“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桃花流水杳然去”。纵然写尽尘烟倏忽散,但“且看青冢留千古”“千载芳名留古迹”,仍见苏小小风华不凋。
20世纪60年代,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及亭被毁。20世纪80年代,亭台得以重建。2004年,墓与亭又经整体重修。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辞赋学会名誉会长吴亚卿还记得当年重修慕才亭时,施工现场的情形。
慕才亭的结构较为独特——它共有6根柱子。然而楹联有12对,每副楹联该如何安放?施工人员拿着资料反复比量,难免纠结。
吴亚卿曾数次到现场为之释疑解惑,还纠正了一些错误。例如“尽有佳人居北里”的“里”字,曾被误书成繁体的“裏”字。北里的“里”,在此处乃街坊、邻里、里弄之意,在表示居所或其引申之意时,为繁简一体,不能写成“裏”字。
西湖楹联的墨笔辗转间,还镌刻着满腔掷地有声的风骨。
岳庙庙门不远处,“精忠柏”树干似已风化成石,形骸似僵,但魂骨未折。
岳飞的往昔,早已深入人心——自寒微中起身,背负母亲“尽忠报国”的刺青,屡破金兵护山河周全,遭奸佞构陷含冤而亡,最终“天日昭昭”的夙愿得偿,清白复来。
他的青史碑痕里,却尚有罕为人知的暗迹。比如,在岳王庙门前刻挂数十载的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吴亚卿认为,出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这两句,本不宜作为楹联悬挂于岳庙楹柱。一则“月”字仄声,不合联律;二则“尘与土”寓有岳飞自谦之意,与今人崇敬岳飞之主旨违和。
此外,他回忆二十余年前,前往岳王庙检查时,曾发现这副楹联存在上下联位置颠倒的问题。书法家的落款,也错落在了上联的末尾。
究竟何以谓楹联?吴亚卿解释:“对仗工整,声调搭配,贴合场景,避免瑕疵。”他进一步举例解读: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联,“青山”对“白铁”“有幸”对“无辜”“埋忠骨”对“铸佞臣”,词性相契,结构严整,堪称对仗工整的典范。声调上,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与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谐,音韵铿锵。而所谓贴合场景,正是指楹联需与具体名胜山水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相呼应,这副联与岳王庙的忠烈背景浑然相融,恰如画龙点睛,赋予景观更深沉的文化意涵。至于避免瑕疵,则是对字词错讹、上下联颠倒等不合规范之处的严格摒弃。如此方能成就一副合格的楹联。
吴亚卿秉承着严谨的撰联态度,于西湖畔题有多副楹联,其中不乏蕴文人之风骨的佳作。
譬如“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以美文”这副楹联,就由他亲撰、姜东舒书写,于2005年新修的范公亭刻挂。此亭专为纪念曾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而建。联语既仰承先贤风骨,又应怀贤之意。
清雅联句
文人大夫“拼好联”
《红楼梦》中,才子佳人留下清雅联句无数,尽显文思风韵。
女儿喜,是封妃归省,提笔写下“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女儿悲,在花船上泣不成声的回忆里,原来“寒塘渡鹤影”伴着“冷月葬花魂”一同成谶;女儿凛,是那日芦雪庵赏雪、饮酒联诗,一句“一夜北风紧”迎上“开门雪尚飘”;女儿有节,是藕香榭螃蟹宴上独坐垂钓,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直追陶令。
西湖岸边,也有这般文人唱和的雅趣好戏。
当月波亭的亭柱上,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和《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之二跨诗相逢,便有了由石治棠集句、宋涛题写的这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如何述说它的巧妙?前句揽尽西湖晴雨皆美的风姿,后句牵出明月相伴的情致。从此时此地荡开一笔,工整的对仗里,联语自轻扬。好像从西湖上划来一叶小舟,邀人共望天上明月,赴来日方长。
“将不同古人的名句,或同一古人不同诗作中的佳句,巧妙缀合形成对仗工整的联语,便是所谓的集句联。如南宋诗人白玉蟾《集句赠王秀才》中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吴亚卿解释。
集句联,就是“拉郎配”。而倘若我们用“网言网语”说起来就是:文人大夫有自己的“拼好联”。
如今宾客盈门的楼外楼,曾挂有一副集句楹联:“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联取自南宋姜夔词,描绘楼宇栏杆曲折、朱色萦绕,檐角高翘、翠意飞扬,恰与楼外楼建筑的红翠辉映相契;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源自北宋柳永词,本意展现杭州全域盛景,移用于此,便化作了楼外西湖的壮阔画卷:秋日桂香漫山,夏日荷风盈湖,尽显远景的旷朗丰饶。从近观檐牙花木,到远眺秋夏风光,巧妙的拼合,更迭出“楼外有楼、景外有景”的深远意境。
两度仕杭、书尽西湖晨昏的“西湖知己”苏东坡,显然也是个值得一“淘”的“百宝箱”。如苏公祠前此联:“泥上偶然留指爪,故乡无此好湖山。”上句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下句取自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当“泥上指爪”的身世飘零感,遇上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对西湖胜景的咏叹,那么这“湖山之好”,便留住了一艘漂泊的小船。
联,可观天地气象,可藏人生况味。前人不听穿林打叶声,已然潇洒转身,一边吟啸一边徐行,只在字句间留下无尽的余韵,留给我们这些后来人反复吟咏、叹其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