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步于青蟹之乡三门,城区绿树成荫,田间流水潺潺。目之所及,绿意盎然;行之所至,处处生机。
“水有渔盐之利,陆有林矿之饶”——这座位于浙江东部沿海的城市,自古物产丰饶,素有“金银滩”美誉。
20年来,三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山海城林为纸,以绿色发展为笔,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将“生态资本”切实转化为“富民资本”,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描绘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两山长卷”。
一个个村庄在绿意中焕发新生,一家家企业向绿色要动能,一户户百姓在山水间收获富足。数据显示,2024年,三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26亿元,增长7.1%,增速居台州第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增长15.7%,增速连续38个月居台州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352元、36682元,均居山区海岛县前列。
■ 陈栋 许峰 应梦诗
绿色密码
赋能生态变现
走进横渡镇岩下潘村,村庄被群山环抱。溪流穿村而过,舟行其上,荡漾的水波与两岸绿树交相辉映。
这是三门的“网红村”,年吸引游客破百万。
很难想象,这个文旅福地曾是一座一穷二白的“空心村”,八成村民常年在外谋生。
一场生态转化战,拉开了岩下潘村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序幕。“乡居环境的嬗变,让岩下潘村旧貌换新颜,也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岩下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礼毅说。
2013年,借首届三门(横渡)乡村旅游节契机,焕然一新的岩下潘村化身“潘家小镇”,迎来了首批游客。当天游客便突破万人,当月户均收入过万元。这波红利,让村民看见了隐藏在绿水青山间的“财富密码”。
星火起,燎原时。三门横渡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发展农文旅产业,以岩下潘村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善见、东屏等 10个村联动发展,构建“村联创”发展模式;创新“股份众筹”模式、推行“全民参与、利益共享”的机制;统筹实施大白溪生态综合治理、省级山水项目,引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古建筑小吃文化一条街……多措并举换来2024年片区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
从一个村到一个镇再到全县,“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的热潮,催化三门全域旅游与美丽经济相结合。
亭旁镇包家村则上演了一场“变废为宝”的传奇,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造升级后,该村尘封多年的老粮仓成功蜕变成文化商业新地标——宁和里文化广场,构建起了一个集文化、休闲、商业于一体的消费场景,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商业文化的多元需求。
三门不断深耕“沉睡”的资源,并通过政策扶持与市场化招才措施,深化党建引领青年入乡行动,让“青创客”“新农人”带来新业态、带动原乡人,同时探索集约化、可持续的增收模式,并实行协同化、全周期的运维管理,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了更加美好的“钱”景。
同样被激活的还有坝头村,闲置山林资源被盘活,林下经济成为新增长极。铁皮石斛、黄精、灵芝、玫瑰等8种高附加值林下作物遍布山林空地,同时通过党建联建带动7个联建村集体经济增收达50万元,实现农户年均增收超8万元。
动能迭代
驱动绿色转型
蝶变,不只在乡村。
医化曾是三门的支柱产业,但环境生态问题一度突出,百姓反映强烈。
为提升生态可持续性,2011年该县对当时的医化行业重拳出击,停产整治、关停搬迁13家医化企业。三门的河水变清澈了,空气更清新了,沿河两岸成了城市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壮士断腕的举措,为绿色产业腾出空间,三门绿色转型的回答掷地有声。
橡胶产业是三门的重要经济支柱,曾经总和环保问题起“冲突”的它,伴随着县里的三轮集中整治变“成熟”了。
“整治不是乱治,更不是一刀切。而是创新排查摸底,科学制定处置方案,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厂一策’。”三门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必省说,三门以严查巧治的方式,创新实施“分类整治+集约生产”策略,对辖区内163家橡胶企业精准“开方”,推动行业整体优化提升。如今的橡胶产业,企业综合环境评分从整治前的2.28分大幅提升至3.71分,增幅62.7%。
三门县珠岙镇的浙江东南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里,年产1.5万吨的炼胶自动化生产线轰鸣运转,车间却不见粉尘弥漫。“相比旧生产线,现在产能翻了一番,减排近30%。”该公司董事长麻飞鹏说,亲历三轮整治的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现在员工都敢穿白衣服上班了。”
重塑生态的步伐没有停歇。在三门县的整治引导下,向绿色要效益、为发展添动能已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废机油是一种主要来源于汽修行业、船舶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危险废物,由于收处成本较高、监管较难,易发生擅自倒卖、不规范利用等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去年,三门针对119家产废单位年产约400吨废机油的情况,创新开发上线“循油记”平台,将废机油流通链上的数据全数记录、分析、处理和应用,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协助生态环境部门从头管起、从头管好,有效整治行业乱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如今,三门已实现有效管理覆盖范围达到100%,生态效益明显。
清洁能源
助力生态经济
用绿色产业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成了三门“两山”理念实践的路径。
三门提出发展以核电、清洁火电、风电、光电、抽水蓄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积极拓展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关联设备制造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核火风光蓄"多电齐发、生产储能输送一体、关联产业深度融合的千亿集群,把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今年4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对这座能源之城而言,清洁能源之路再迈新台阶。
此次获得核准的三期工程5、6号机组,将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三门核电项目6台机组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发电量约6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500万吨/年,产值220亿元,以优质高效的清洁核能产业助力浙江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三门电力总装机524.23万千瓦,占全省比重3.5%;年度总发电3337.02亿千瓦时,占全省比重约6.8%。
清洁能源带来的耦合效应不断显现。
近年来,浙江建兴科技新型光伏功能材料生产基地、汇科新能源储能智能制造及储能交流器产业基地、盈辉新能源非标光伏组件和光伏储能移动电源等一批项目落户三门。
三核村,是我国首个核电站周边的“零碳示范村”,在村里200多亩的荷塘上,三门核电投资建成的光伏板首尾相连,游客板下尽兴赏莲,清洁光电板上无声传输。
小村庄里的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映射三门未来之路。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提升,让三门在城市管理中,植入更多的“绿水青山”。
日前,三门县《两溪一港与金鳞水城融合开发EOD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2025年首批EOD项目库,开启三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践的摸索之路。
未来的三门,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与智创产业园项目进行一体化融合开发,加快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的的实施将有利于三门县形成“两溪一港 金鳞水城”的发展格局,建设集产业创新升级、高端人才聚集、多链融合发展、市民生活休闲、游客观光体验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数智空间,增强“一核”中心城区功能,引领三门县创新产业及观光休闲产业的绿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革命
引领增长范式
对于三门而言,绿色经济的“诗与远方”,是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一直以来,依海而生的三门,也反哺着这片蓝海。
日前,位于三门湾重要支港——健跳港和牛尾塘区域的台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围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有力推进三门海岸带保护修复,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向海图强,不仅是海洋生态的改善,更是科技赋能生态资源的价值重塑。
“编号1-2A-17的青蟹状态异常。”一早,三门东航水产育苗科技有限公司90后创始人王杰收到系统信息。
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水晶玻璃厂房里,1万6千只监控眼一对一盯着独立饲养的青蟹,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扫描后,信息被传到AI库里,通过智能比对,分析每一只青蟹状态的好与坏。有机器人的协助,东航公司的青蟹成活率达到70%以上,远超传统养殖塘的10%。“住公寓,睡单间,有保姆,吃饱饭……你很难再找出另一批青蟹能比我家的更享福了。”王杰调侃道。
三门凤凰未来谷里,科技范和未来感并非孤例。
4年前,三门投资8个亿,重塑原先的凤凰山农垦场。除东航公司外,欧迅数字化养殖、环球码头青蟹超低温冷链、长毛松茸农业示范基地、海兴农种苗培育基地等一系列高科技项目先后在这个现代农业园区里扎了根。
从塘间泥潭跃入“蟹公寓”,从滩涂养殖挺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创新性技术在三门的凤凰未来谷现代农业园区集成展现。
为化解苗种“卡脖子”风险,三门汇聚“青蟹研究院+8家高校+国家种业企业”之力,在全国率先突破青蟹人工苗繁育,每年为养殖户节支超4000万元,产量更跃升五分之一。
“三门很重视,为我们团队提供政策上的帮助和支持,解决了生活和家庭上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在这里专心科研,助力三门养殖业。”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吴清洋说。
近年来,三门县通过编制科技方案,配套补助政策,建立示范基地,成功引进产业链一体化科研人才达106人,逐步建立起高精尖“人才智库”,大大提升行业科研能力。
“引进人才,大兴科技,有了技术硬实力,我们才敢向有限的青山要更多的金山银山。”三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科技不仅能丰产增收,更能开源节流,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探索绿色循环发展的三门成功列入全国23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之一,在台州全市独一份。
从“生态颜值”到“经济气质”,三门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绿色蝶变铺展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描绘“山水含金、产业兴旺”的现代化生态画卷。
本版图片由三门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