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仙居,一个有着上万年农耕文化史的江南小城。时光拈指间,万年下汤场景转换。不变的,是盎然夺目的绿意,山林幽深,溪流潺潺;变的,是更蓬勃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是人们更清透的笑容。
今年,仙居立足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紧抓高铁时代机遇,重点推进“永安溪百里共富”发展轴建设,开展四大精品片区组团改造,以山水为笺、云霞作印,执生态之笔、文化为墨,在县域发展的画卷上挥洒出更灿烂的图景。
■ 赵静 应芳露
全域布局
四个精品片区串起
“诗与远方”
千峰揽云,万壑赴溪。绿色,是仙居发展的底色;美丽,是仙居的一大标签。
绿色生态的“高颜值”如何转化为发展“高价值”?仙居的答案是:让山水“流金淌银”。钟灵毓秀的风光,引来八方游客。近年来,全域美丽为仙居打开了美丽经济的广阔空间。
随着杭温高铁开通,曾经藏于深闺的仙居,向世界敞开了怀抱。今年,仙居紧抓高铁时代新机遇,大力实施强村富民提升行动,匠心打造高铁滨溪、万年文化、东部运动、环神仙居四大精品片区,着力构建“点上出彩、线上成景、片区共富”的文旅新格局。
高起点规划布局,仙居县文广旅体局牵头统筹10个乡镇、24个精品村协同建设;大手笔资金投入,总投资6.72亿元同步推进48个建设项目。
战略沙盘上,四个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片区,如彩带般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绘出一幅融合发展新图景。
环神仙居片区依托国家5A级景区,全力打造微度假旅游示范线。云蒸霞蔚间,如意桥横跨峡谷,这份壮美火出了国门。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一段如意桥壮美景色的视频,她形容这座桥为“一条飘过云霄的玉带”,称其是“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工程杰作”,引发海外媒体和网友赞叹。
万年下汤遗址,见证着农业文明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今年以来先后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仙居的人文底蕴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仙居创新实施人文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工程,山水文化、御史文化等守正出新。万年文化片区以下汤遗址为核心,联动皤滩、埠头、横溪三个乡镇。横溪镇围绕“万年下汤、千年杨梅”主题,埠头镇深耕盐文化与中药文化,皤滩乡融合“盐道文化+非遗技艺”,各村镇既突出特色,又互补共赢。
在杨丰山梯田迎风骑行,在负氧离子充盈的山林中奔跑,放松又疗愈。东部运动片区以321省道为轴,串联白塔、上张、朱溪三个乡镇,打造出一条24公里的运动长廊,让活力身影跃动于青山绿水之间。
高铁滨溪片区极为热闹。顺着高铁的脉络,文旅能量进一步注入乡村肌理。步路乡的鹭溪营地、官路镇的观麓·自然聚场、田市镇的“在野集”等一批高品质旅游打卡点迅速走红,成为人气集聚地。
乡村振兴,最忌“千村一面”。“四大精品片区的建设,并非简单整治村庄,而是借文旅融合实现价值重塑,让每个村庄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与产业方向,形成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仙居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携手并进。仙居国家公园记录有动植物279科2046种,被誉为浙江省罕见的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动植物“博物馆”。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浙江省首座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作为中法合作项目,获法国开发署支持并与法国孚日大区自然公园樱桃之乡生态博物馆建立友好关系。在神仙居北海栈道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将混凝土栈道改为钢筋格栅设计,维持水汽贯通,只为保护一棵500年树龄的崖柏。
上半年,仙居共接待游客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增速位列台州市第一;其中,过夜游客205.1万人次,同比增长21.4%。
青春入局
乡村合伙人激活
“沉睡资源”
仙居的乡村振兴故事,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青春画卷。去年以来,仙居深入推进“青年入乡”行动,创新推出“乡村运营合伙人”模式,系统性梳理整合全县812处闲置资源,配套12项激励政策,引进专业化团队入乡创业,通过整村运营、项目开发等方式,有效破解资源“转化难”问题,推动村集体与村民共同富裕。
一批年轻主理人与规划设计团队深入乡村,通过业态植入、风貌提升与场景营造,让曾经被遗忘的角落焕发“小而美”的生机。
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振兴样本。位于田市镇下街村的“在野集”乡村平台,如今人气鼎盛:火车场景火锅店开业即爆火,红土网球主题餐厅红遍小红书,米其林手艺的花房面包窑、半野日咖夜酒店举办起了田野社群活动……这个原本无区位优势、无景区依托、无产业基础的“三无村”,一跃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
成功的背后,是田市镇党委政府的果敢布局:排摸40余亩闲置田地和废弃用地,流转闲置房屋70余间,通过发布“人才招募令”“乡村共生计划”,推出“在野集——乡创机会清单”,吸引有理想、有创意、有手艺的青年主理人签约入驻。目前,已启动8000多平方米产地改造,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超80万元。
这是一个生态与创新思维巧妙融合的实践。住进霍比特森林小屋,躺在花海里数星星,观麓·自然聚场野生感拉满。这个位于官路镇缘溪村寺前万自然村、距离高铁站仅7分钟的新晋网红打卡点,目前已有1家咖啡馆进驻,20家团队合作开展研学、婚庆、摄影等多类型业态。试运营期间,日访客量屡破5000人次。
焕然一新的“溪门里·西街”,则是文化与创意的强强联合。步路乡采用“民宿主理人+业态合伙人”模式,在中国美院团队“野趣自然”理念改造下,曾经堆满杂物的西街如今花墙错落、灯笼高挂,已注册民宿35家、开业14家,落地多种业态,形成“住玩一体”体验闭环。多元业态通过套餐联动、双向引流,彻底告别“漂流完即走”的单一模式,二次消费显著提升。
在仙居,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产生乘数效应。当地以人文乡村为载体、青年入乡为核心,打造低成本、高支持的创业环境。“一对一”青年干部陪跑机制,从执照办理到业态规划全程服务,吸引3000余名返乡人才、128个创业团队回归,撬动社会资本1.6亿元,首批9个试点村经营性收入增幅超100%。今年8月,仙居召开首届乡村运营合伙人招募大会,持续吸引青年力量。
青年回来了,村庄活了,故事正在持续更新。
共富共赢
绿色实践点亮
幸福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仙居,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触可感的现实。
高山上的东魁杨梅红遍大江南北;“梅茶鸡蜂”生态循环模式产出的蜂蜜甜入人心;杨丰山层层梯田间生长的优质稻米,早已打响品牌……仙居不仅出产优质农产品,更孕育出先进的绿色发展思路。“神仙大农”区域公用品牌应运而生,借助景区专柜与电商平台,让山货走向全国,带动10万余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
走俏的不只是物产,更是仙居探索出的绿色发展新路。位于神仙居景区山脚下的下叶村,曾经是一个靠山吃山的传统村落,如今凭借“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的“三绿模式”焕然一新,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者也纷纷前来调研。如今,下叶村的农家乐年均收入已突破15万元。
今年,仙居全力打造四个精品片区,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乡镇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年轻干部全员投入,昼夜兼程抓谋划、赶进度、保品质。田市镇下街村已有17家青创主理人在此创业;皤滩乡已成功引进8家特色业态;埠头镇西亚村、埠头村迎来18个新业态入驻;横溪镇坎头村、上江垟村更是招引超过20家青创业态。
自上而下的制度引导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在这里完美融合。观麓·自然聚场一期推出即反响热烈。“项目的成功属于全村人——从主理团队、政府干部到每一位村民。”官路镇组织委员林均感慨道。设计阶段方案反复打磨,懂技术的村民主动参与,大版本改了5稿,小调整不计其数。连游客喜爱的霍比特人小屋,也融入了村民的巧思。他仍清晰记得6月那场大雨,建设中的观麓现场物料“危在旦夕”,全村人自发冒雨抢收。如今,项目二期已在紧锣密鼓设计中。“大家心特别齐,忙得带劲!”林均说。
岁月流转间,改变的不仅是山水风貌,更是人与生活的重逢。曾在广州经商的吴海涛回村担任高迁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建生态停车场、成立强村公司;杨勇从城市返乡创办“宿山麦”民宿,亲眼见证村民从质疑“这能行吗”到争相效仿;曾经常年在外务工的淡竹乡下陈朱村村民王冬凤和丈夫,看到村里民宿产业的发展机遇后,毅然返乡,将自家房屋改造成“聚友居”民宿。“旺季时天天爆满,一年收入10多万元不成问题。”王冬凤笑容满面道。
截至目前,仙居已累计打造共富工坊288家、工坊直营店7家、亿元级工坊集群4个,吸纳近万名村社闲置劳动力,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000万元。
仙居,真正走出一条以人才激活乡村资源、以资源吸引社会资本、以运营助推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在这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上,生态与富民比翼齐飞,传统与创新交相辉映,书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本版图片由仙居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