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天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从绿意盎然的诗意乡村,到灯火璀璨的赭溪老街,在即将亮相的2025央视七夕晚会镜头中,人们将看见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青山依旧,城乡焕新。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天台,全县林地面积达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41%。这片深受“和合文化”滋养的土地,以“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指引绿色发展之路,二十年久久为功,让优美生态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上榜美丽浙江十大样板地,荣登2022年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六位。
如今,天台开启“现代化和合名城”建设新征程,打造智造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善治名城,系统构建万物和谐的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城乡生态、绿色低碳的经济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它既要“名”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生态环境,也要“名”在蓬勃的绿色工业、高效的现代治理—一场源于理念、成于实践的绿色变革,正在这里全面展开。
■ 杨群 奚荣圻
仙草经济
生态宝藏点绿成金
最近,天台山化身为一座巨大的“仙草剧场”。自8月7日起,《天台山仙草图鉴》沉浸式巡游在大瀑布与琼台仙谷间梦幻开启,李白诗情、济公传说与“一叶三草”悠然相逢——这是一场自然、人文与科技交织的仙侠奇旅。
“一叶三草”即茶叶、铁皮石斛、乌药和黄精。它们不仅是天台的生态宝藏,更是穿越千年、依旧鲜活的草木精灵。
天台,是一片被茶香浸润的土地。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旅研学基地、江南茶祖文化基地、中国茶文化之乡以及中国名茶之乡,今年4月天台承办了第六届中国茶旅大会。10.3万亩茶园中,70%藏于高山,年产值超5亿元,“天台山云雾茶”等三大茶业品牌早已声名远扬。而更让人振奋的是,天台茶农陈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天台县特产技术推广站联合选育的新品种“中黄1号”黄茶品种,不仅本地种植超万亩,更推广至四川、贵州、安徽等地超10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茶”。
与此同时,“三棵仙草”——铁皮石斛、乌药、黄精,也在这片生态沃土中蓬勃生长。它们不仅是道地药材,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亩,带动1.6万人就业,一产产值近6亿元,培育医药类上市公司2家、拟上市企业1家,行业年产值超20亿元。这些仙草,早已从深山走向世界,融入了现代大健康产业的澎湃浪潮。
天台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种植。携手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推动中药种植、加工、研发、康养等产业链环节深度融合。携手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创新搭建“高校+企业”“研究所+基地”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攻关种苗繁育和“拟境”栽培等核心技术。
更可贵的是,在发展之余,天台始终不忘生态初心。通过仿野生种植、栖息地保护等,大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推进天台鹅耳枥、天台铁线莲、夏蜡梅等极小物种保护与繁育。如今,这里共生息着2582种野生植物、1600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颜值焕新
治理重塑乡村画卷
从机械轰鸣、粉尘漫天的废弃矿地,到千亩梯田铺展绿意——在始丰街道石景村,这片曾经破碎的山体已重获新生。作为台州市规模最大的矿地治理项目,860亩矿地完成复垦,深达30米的岩宕被填平覆土,变身高产稻田。种粮大户纷至沓来,去年亩产突破千斤。
这样的蜕变并非孤例。在街头镇,“治村擂台”机制推动1781名党员包干923个责任区,通过“日清扫、周整治、月通报”闭环管理,寒山和合环线跻身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环境优化催生产业裂变,后岸村将废弃矿坑改造为综合体育馆,年承办省级赛事30余场,带动82家农家乐户均收入超20万元。
迈入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2018年,天台在全省率先探索“片区化组团发展”,将374个行政村划分为63个组团片区,以龙头村示范引领、产业为核心,推进项目共建、生态共治、资源共享,实现村庄串珠成链、联动发展。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45万元,位居全省山区海岛县前列。今年7月,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现场会在天台成功举办。
片区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后岸片区凝聚起龙溪乡、街头镇7个村,形成了研学、创意、山居三大特色主题农文旅产业带;张思片区则与总面积达11.7万亩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对,推出吃、住、游一体的“轻旅”路线和“一张门票游平桥”等文旅产品。
以水为脉,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福溪街道滩岭片区水网纵横,依托3000多亩蜜梨产业,带动7个村联动发展,年产值超5000万元;以水系构建为主线的塔后村,成功探索出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片区内仍以水为脉络,探索“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被写入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
日前,由浙江省水利厅主办、天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浙里河湖·流淌幸福”——浙江水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主题宣传活动在天台举行。城市发展因水而兴,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实施始丰湖治理、始丰溪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水利项目,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汇聚。百姓生活因水而美,持续推动水文旅融合升级,2024年全县河湖旅游总收入达49.5亿元,描绘了一幅水清、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智造赋能
绿色引擎驱动产业
天台坐拥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今年初提出打造“上市牵引、特色鲜明”的“智造名城”,开展工业十大新行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郑州东站,一台来自天台的全国首创铁路轨道综合检查仪每天为铁轨完成毫米级的“体检”,云端实时传回60项关键指标数据,效率较人工作业提升一倍以上。生产企业天台祥和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正在平桥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新厂区,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眼下,这座园区依山傍水,沪冈真空泵已投产,多家企业项目加快进驻,正逐步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绿色样板。
作为山区县,天台已培育10家上市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企业矩阵,并带动28家企业共38个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乃至全球前列。这些上市企业陆续布局新赛道:万胜智能拓展新型储能领域,永贵电器等进军低空经济,天铁股份布局锂化物与有机硅……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达7.25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10%,位居山区县前列。
以数智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天台构建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体系,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1家,建成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接下来,当地计划开展一系列行业专项数改活动,加速打造“5G+产业大脑+智能工厂”链群,力争新增工业机器人110台,实现规上企业数改2.0覆盖率达50%以上。
传统产业也在绿色转型。天台出台橡胶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通过生产技术与装备升级,强化污染治理和管理等举措,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质效,活性炭“以废治废”项目获评省“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目前,全县162家橡胶企业完成整治改造,实现小散乱污企业数量减少15%以上,VOCs废气收集率提升至50%。同时,天台大力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全年预计盘活1600亩土地,为绿色智造腾出空间。
天台还系统实施“科创平台提能”“企业创新提档”“产业创新提质”“人工智能提升”“创新环境提级”等“五提工程”——从建设杭州科创飞地、浙工大天台工程师学院,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从布局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到推动“AI+制造”场景落地;从引育青年AI人才,到构建“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如今,天台正着力培育汽车零部件及轨道交通200亿级产业集群、新增橡塑百亿级产业,以实干将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创新驱动的金山银山。
青年回归
人才沃土培育未来
在幸福水库旁的葱茏绿意里,“90后”青年褚伟锋带着团队从上海返乡,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没有对山林做过多改造,而是用架空建筑设计留住松林的肌理、溪流的原貌,建起“千年松溪谷”生态营地。这处“藏在自然里”的营地,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本底,又让生态优势成了吸引力的源头,累计接待游客已超30万人次,真正让“好山水”变成了“好生意”。
运营中,营地曾遇业态单一的瓶颈。福溪街道党工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帮其破局,不搞过度商业化的改造,而是引导其深挖生态资源,转型“自然生活体验型”复合业态——四季主题活动跟着山林时序走,手工课程用的是林间草木,定制服务藏着溪谷野趣,既保护了生态的“气脉”,又让游客愿意为“自然体验”买单,复游率显著提升。
为了让更多青年参与到“两山”转化中,县里各乡镇忙着搭起绿色发展的“舞台”:始丰街道创新推行“青创合伙人”机制,通过“多线推进+链式扶持+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使青创项目落地周期缩短60%以上。街头镇则打造了台州首个村级人才驿站——后岸青年驿站,为毕业五年内青年提供7天免费食宿,并通过“青创政策包”“乡野宇宙计划”吸引包括清华、哈佛在内的多家高校青年参与乡村共创,推动人才回归、资源回流。
近年来,天台县积极探索青年入乡做法,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青年“引育用留”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县96个新业态项目落地,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成,新打造13个青年入乡典型村,1630名青年入乡创业。如今的天台,在党建引领下,各类组织、各类资源、各类群体通过片区组团加快向乡村集聚。
作为和合文化发祥地,天台还把“和合”与“绿色”揉进干部培养:依托县乡党校开设135场专题课,在“和合文化创意街区”“和合调解示范中心”“和合家风展示馆”三大现场教学基地,串联形成多条特色实践教学路线。如今,天台县已储备村级梯队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后备人才千余名,领办集体增收、共富工坊等重点项目千余个,逐步形成生态美、产业兴、人才聚、治理优的绿色发展新格局,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