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二十载,壮阔“两山”路。向海而生的玉环,以其独特的海岛禀赋和闯劲,在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中奋楫争先,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位居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37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60位。
这份殊荣,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镌刻下玉环跨越发展的绿色足迹。
从昔日“填海筑坝”向今日“建桥撤坝”再到“生态护湾”的华丽转身,从“碳”寻工业绿色转型到撬动海洋经济蓝色动能再到解锁“海屿岛”多彩浪漫……玉环以海为卷,以实干为笔,守护东海门户的生态底色,更探寻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玉环方案”,让澎湃的蓝色动能、盎然的绿色生机与多彩的“海屿岛”共同描绘了一幅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崭新画卷。
■ 金晨 曹思思 狄可心
“碳”寻绿色转型
走进浙江苏尔达洁具有限公司精加工生产车间,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这里有别于传统的水暖阀门生产车间,没有噪音粉尘,宛若走进郁郁葱葱的大自然。原来,企业采用新型绿色材料,无需铸造工序,消耗铜材减半,减少了废渣、废料的产生;先后引进十轴加工中心、抛光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创新“气试”减少用水损耗,生产成本降低45%。近3年,绿色产品占比均在43%—58%之间。
窥一斑而知全豹,绿色成为这座制造业强市的底色,也是玉环制造业企业的共识。近年来,玉环以《关于促进新时代美丽经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为指引,扎实推进“双碳”行动,实施“风光倍增”工程,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目前,玉环共拥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省级绿色工厂、39家台州市级绿色工厂。
双环传动创新干切换湿切的工艺转变,将“数字工厂”技术深度融合,为汽车零部件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无废理念,还带动10余家行业企业积极加入“无废工厂”创建行列;诺贝、大风范家居等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开展新材料、新款式联合攻关,引领绿色家居新未来;浙江胜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手握“减碳账本”,厂房屋顶的光伏电板输送源源不断的动能,让生产全流程绿意盎然……
工业企业“碳”出新路,绿色园区拔地而起。龙溪镇“零碳小镇”创新数智控碳方式,不仅实现全域碳地图一图纵览,还能分析制定节能策略;漩门湾畔的玉环经济开发区向大海要空间,向存量要增量,收获“亩均效益领跑台州”“省级绿色低碳园区”的厚实荣誉,汇聚成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芦浦镇南湾智谷,“大好高”“链群配”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抢滩入驻,抢跑机器人未来产业赛道。
立足六大支柱产业优势,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快速崛起。玉环作为全国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市)、省级低碳试点县(市),一场能源革命在这里奏响“交响曲”。
乐清湾千余亩滩涂上,光伏组建形成一片“能源蓝海”。华能清港光伏电站是我国首座潮间带“渔光互补”生态光伏电站,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养鱼”模式实现了能源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华电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的海上风电潜能被不断挖掘,让“风从海上来、吹绿一座城”从口号变为现实。预计“十四五”末,玉环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达729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3.4亿千瓦时。
激活蓝色未来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如椽巨笔,为玉环打造“花园式港口城市”指明方向。
玉环三面环海,彼时,海岸线修复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以西毗邻乐清湾,海湾狭长,水体交换能力弱,饱受互花米草入侵之苦,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重挑战;东南侧为开放海域,因近海开发利用活动频繁和台风侵扰,部分砂砾质岸线退化严重……
如今,徜徉在西海岸,2000多亩红树林为海岸线筑起“绿色长城”,“海洋园丁”吴昌根从60亩试种开始,驯化耐寒秋茄苗对红树林进行补植,实现红树林扎根北纬28度的突破,还不断培育新幼苗,将玉环治理经验和优势品种倾囊相授,播撒至国内外。东海岸经过砂砾质岸线修复工程,实现从侵蚀到稳定的转变,补齐了海洋生态安全短板,新修复的海滩成为亲海空间和网红打卡点。随着玉环国家海洋公园成立,这里成为集资源保护、休闲观光与产学研于一体的蓝色海洋综合体,标志着当地生态修复由点向线、向面逐步扩展,催生出文旅融合新名片。
“建桥撤坝”贯通水系是玉环生态转变的又一关键之举。昔日,玉环“填海筑坝”,是为了解决交通出行难题;40多年后,玉环果断拆除漩门大坝,打开100米宽通道,不仅实现水系连通,增加湾内水体容量,还提高了周边乡镇防洪排涝能力。从大坝时代迈向大桥时代,不难发现,“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观念深入人心,这既是玉环发展目标的延续,也是发展观念的更迭升级。
渔业发展模式之变也体现着玉环向现代海洋强市转型的思路和决心。乘坐钢质渔轮徜徉近海海域,多年未见的墨鱼产卵、带鱼繁盛的景象跃然眼前,久违的海豚也频繁现身。这一幕离不开玉环“东海控渔”策略,结合“休、捕、养”的循环模式,让海洋渔业资源逐渐恢复。
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是沿海城市面临的共性困局,从一组数据,可见玉环的治理智慧。玉环市捕捞渔船数量已从2000年的2338艘大幅减少至目前的311艘,捕捞劳力也从11497人降至5475人。但渔船减少不是终点,而是玉环现代渔业、生态渔业、智慧渔业的新起点。
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在这里成立,玉环创新打造加工母船实现捕捞即生产,短短26分钟,鲜虾变虾米;中鹿岛大黄鱼海洋牧场率先实现深远海养殖新突破,“蟹蟹你”生态养殖示范区稳步推进,“养殖+渔旅”模式正加速形成;“渔家女”共富工坊出品的鱼皮馄饨等非遗美食迅速出圈,托起舌尖上的“共富梦”;大麦屿港建起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破解帝王蟹进口难,将“港口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正推动这座百强县市迈向蓝色未来。
解锁海屿岛多彩生活
一条路,串联山海风情,成为交旅融合的“浙江名片”。
傍海而居的龙湾村、大风车高低错落的龙脊线、有着繁华渔都烙印的鲜叠社区……台州1号公路玉环段“串珠成链”,变身为一条观山望水、动静结合的滨海特色景观带。作为台州展示山海魅力的窗口,台州1号公路玉环段率先通车,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是浙江最热门的自驾游路线之一。
这是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之路,是临港产业集聚的产业之路,是交旅融合的城乡共富之路。眼下,随着客运码头、海上旅游巴士陆续开通,“海上1号公路”贯通起蓝色畅游航线,“跟着机器人游玉环”的低空文旅新业态加速形成,“空中1号公路”则塑造立体观览视角,集亲海、环岛、低空于一体的“海陆空1号公路”游运动线呼之欲出。
一个村,创新“风景变现”的发展逻辑,成为“点绿成金”的生动表达。
玻璃吊桥、时光隧道、天空之境……偏隅的上栈头村上演“无中生有”的魔法,打造“乡村迪士尼”后迅速出圈。火热的不仅是新景点,更是背后“股份众筹”的发展逻辑。上栈头村率先以“村民49%+村集体51%”的方式筹措资金,并成立公司开发运营,刷新了乡村发展模式,“股份众筹”效应向镇域、市域扩展延伸。
眼下,玉环正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片区组团成为村庄发展新思路。玉环跨区域、跨城乡推出文旦风情、碧水休闲、山海诗画等5条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风光带,玉环市“共富海湾”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入选全省第三批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一座岛,是“懂浪漫”的特殊表达,塑造起“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特色IP。
135个岛屿,风光各异,是玉环的又一特色。在鸡山岛跟着深度游管家当“岛民”,解锁出海捕鱼的新鲜体验;在坎门品地道海鲜、赏渔民画、学非遗技艺,感受原住民的“三餐四季”……有别于大手笔改造传统景区的思路,玉环立足“海、屿、岛”资源优势,发掘海岛生活的小浪漫、小确幸,从而遵循海岛生活、生产规律,衍生出“美丽经济”,“玉环是懂浪漫的”旅行体验经游客口碑认证上升为城市IP。
新IP开启深远变革的新起点。玉环紧扣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2.0建设目标,立足海洋海岛生态、文旅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市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漩门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海、陆、空三维空间为轴线,围绕“一岛一湾一岸一城一园一境”差异化打造6个区块,深度解构“海屿岛”生活旅游目的地内涵定义,植入“海屿岛”8种生活方式,形成“1368”文旅大美格局,丰富“在玉环,最浪漫”品牌内涵,构建“海屿岛”生活旅游立体蓝图。
徜徉于山海之间,44个公共基础设施类、文化旅游类、文化传播类项目稳步推进。沙门灵门渔港海鲜广场转型成为蟹文化主题文商旅综合体,新盘点的“文化十景”将丰富的文化含量变成响亮的文化声量,悬崖书吧等新型阅读空间迎合碎片化阅读新需求,让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难发现,玉环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正从“形态编织”走向“价值共生”,“海屿岛”正以多元、立体、丰富的姿态,向世界展开一幅现代滨海生活的瑰丽长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玉环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