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温岭:曙光之城的绿色嬗变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001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温岭,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眷顾的传奇热土。这座曙光之城正以一场绿色嬗变惊艳时光。这里的天更蓝了,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水更清了,河畅湖美,宜居宜游,蓝色海湾整治让海岸线换新颜……石夫人峰千年如一日凝望着这片土地,遥遥望去,似在“点头称许”。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翻开温岭的成绩单,成果丰硕。上半年,温岭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城市名片,接连捧回“天工鼎”“神农鼎·银鼎”“大禹鼎·银鼎”,产业“含绿量”、发展“含金量”不断提高,不断开创“两城两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赵静

  向“新”而行

  一座“天工鼎”的启示

  近日,由温岭新城开发区与深圳市深光谷科技有限公司签约的年产100万只高速光通信器件和模块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国内首条CPO光电共封装产线部分投产。未来,这里每年预计可产出100万只光模块。

  温岭正积极抢占新赛道,进一步补强新能源电车、芯片与光电三条新兴产业链。随着嘉合劲威、中昊芯英、岭芯光电等一批投资超十亿元的项目陆续投产,新质生产力正在这片沃土中拔节生长。

  产业逐“绿”,不止于新兴产业布局,更贯穿于传统制造业的提质焕新。改革开放以来,温岭逐步培育出泵与电机、机床装备、汽摩配、鞋业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2025年上半年,温岭工业转型势头强劲,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6%。

  数字背后,是一场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支撑的全面产业跃迁。这一进程的标志性成果,是成功摘得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天工鼎”。这座鼎,见证了一座城市从“制造”迈向“智造”的转型决心。

  中科环力股份有限公司接入泵阀(泵业)产业大脑后,研发、生产与仓储全链路被打通,预计故障率将下降40%。自2022年上线以来,温岭已有1843家本地企业接入泵阀产业大脑,集采和数字化合同金额突破亿元。

  数智转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场全域性、系统性的产业共振。在利欧泵业的5G+数字孪生工厂,供应商协同平台串联起300多家上下游企业,日生产订单配套完成率从2022年的55.7%提升至现在的97.8%。截至目前,温岭已培育省级未来工厂及试点企业2家、智能工厂8家、数字化车间6家,以及4家省级5G全连接工厂。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科创平台与人才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在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的精密机床调试车间,随动数控偏心圆磨床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运转声。“该磨床的加工精度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工程师紧盯屏幕说道。这台由创新中心与杰克智能装备联合研发的高端设备,不仅突破了随动磨削工艺关键技术,更开发出国产自主的CAM与数字孪生系统。

  据悉,该中心已累计承担省级以上攻关项目23项,成功推动2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企业增收超过10亿元。引才的“关键一子”,在于“双聘”机制——高校教授可保留教职入驻平台攻关,企业人才能进入平台担任“产业研究员”,平台专家也可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目前,中心已引进国家级人才8人,以“双聘”机制实现45人次柔性流动。

  当“科创高地”与“制造基底”深度融合,温岭正演进为一个持续进化的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一心四体”科创平台体系、“六院十转”技术服务体系等,各类在温科研平台已解决企业难题500多个。

  逐“绿”而兴

  山水城乡的诗意图景

  晨曦微露,金清大港波光粼粼,映出来来往往晨跑者的身影。远处白鹭翩跹,近岸笑语盈盈。视线延至海岸,志愿者们正俯身清理海洋垃圾。这一切,正是温岭绿色蜕变的生动写照。

  水,是这座城市的灵动注脚。2023年,温岭投入25.8亿元,推动40个水环境治理项目落地生根,最终交出“三个百分百”的亮眼成绩: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且优良,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位列台州第一。数字背后,是河畅其流、水复其清、鱼游浅底的美丽风光。

  绿色,不只流淌在水中,也扎根于土地。横峰街道,是这场变革中的“优等生”。横峰的块状经济曾遭遇“成长的烦恼”,一场历时数年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空间规划为引领,打破村界壁垒,统筹土地、水利、公共服务等多项规划,对13个村实施风貌提升,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重焕新”,村庄平均容积率从0.72提至2.65。产业发展随之步入快车道,工业用地进平台、企业入园、生产入厂房、职工住宿舍。自动化制鞋等优质项目纷纷落地,一批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鞋企加速集聚。更富创新的是,村民借助“公寓+厂房”安置政策,变身“房东+股东”,以老宅置换多套商品房,厂房入股享分红,住宅出租收租金。

  城市更新,亦不忘守护记忆。老城区的坊下街,在空间修复中重获新生;月河汽船埠头文化街区甫一开放,便成为联缀文脉与生活的热点;行走于九龙湖科创中心,苏式粮仓修旧如旧,正安桥静立如初。

  城乡之间的界限,正在文体共富中悄然弥合。

  在大溪镇金岙村,70多岁的赵一定几乎每天都到村级体育综合体锻炼:“周末来,器材都得排队呢!”目前,全市已建成体育场地超46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5平方米,“15分钟品质健身圈”逐渐成型。

  温岭大剧院好戏连台,热门剧目《黑灯爆火》上演期间,周边酒店订房量翻了三倍,文化商圈夜客流增长36%。温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运营,建立从创作、制作到推广的全流程商业化体系。建成16个综合文化站、辐射267个文化圈……温岭筹措7.54亿元推进文化中心建设,构建“中心+站+圈”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织密“10分钟公共服务圈”。自2024年启用以来,温岭文化中心已迎接访客逾490万人次,成为文化活水流淌的新窗口。

  乘“光”而上

  一缕阳光的共富路

  清晨,石塘镇在浪涛声中苏醒。陈政宇推开“金涯栖海”民宿的木窗,远眺之处,海平面已被晨曦镀上一层金边。这位返乡的“渔二代”,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阳光与海浪的故事。

  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让温岭拥有了“阳光首照地”的诗意之名,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蓬勃的发展能量。

  自然的馈赠催生了旅游热潮。石塘的各类民宿从零星几家扩展至600多家,越来越多像陈政宇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也有更多外乡人选择扎根于此。2024年,石塘镇旅游收入3.2亿元。未来更加可期,总投资75亿元的东海好望角项目创下温岭文旅史上最大规模投资,“海上公路”通车,滨海新城精品线路不断延伸,曙光湾酒店明年即将开业……

  阳光之下,丰硕的果实自然成熟。敢于“追着太阳种西瓜”的温岭人,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份,甚至远至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带动5万多名瓜农就业增收。继西瓜之后,西甜瓜、葡萄、柑橘等精品水果同样发展迅猛。作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示范县市,温岭大棚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5万亩,年产值近7亿元。

  夜幕降临,坞根镇电商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紧张打包当日最后一批订单。镜头前,主播老陈用方言亲切讲解,手持刚去皮的坞根小土豆,灶台烟气袅袅中,单场直播吸引超3万人次围观。

  去年11月,坞根镇属国企联合社会资本成立花坞青农(台州)商贸有限公司,整合了近40种农副产品,涵盖坞根特产、温峤老酒、城南红薯粉等,通过统一品控、包装与销售,形成品牌合力。“坞根鲜农”已汇聚367位达人主播,推动青蟹、红糖、紫菜等农产品附加值增长。

  山货鲜甜,海产丰美,共富路上,温岭人善用阳光而不唯阳光。面对渔业转型,当地渔民积极拥抱“互联网”,仅石塘镇就拥有300余名电商从业者、20多个本土海鲜品牌,年销售额达2亿元。如今,温岭正加快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港产城文旅”融合的国际化综合港区。码头后方的综合体依次是冷链仓储区、渔业加工区、综合鱼市区,未来,渔获物一上岸就能储存、处理和交易。

  同步推进的还有现代物流体系的持续完善。上半年,龙门港区“一港三区”开发提速,温岭智慧冷链综合物流中心、浙东南大宗商品物流枢纽中心陆续开工。

  在箬横镇,总投资2.8亿元的温岭市农业科创服务中心施工火热,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该中心集农业公共服务、科普培训、电商运营于一体,并配套数字农业、物流冷链和深加工功能,将为温岭农业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温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5.5%,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6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深耕山野,静待果香。在阳光与浪潮之间,温岭人温暖而蓬勃的共富故事仍在继续。

  本版摄影徐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