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临海:拥抱绿水青山 逐梦金山银山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0017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年前,“两山”理念在之江大地萌芽,千年古城临海闻风而起,开启发展逻辑重构、城乡价值重塑,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发展的绿色指南。

  从林场代代人接力推动荒山变林海到白沙湾化解生态危机实现绿色崛起,从港口码头的低碳转型到产业集群的绿色重构,从共富工坊遍布城乡到片区组团共筑向往生活……

  走过二十载春秋,“两山”理念在临海的经济转型、生活变迁中深植根基,打造了满目苍翠的生态长廊,推动产业转型活力迸发,绘就了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

  ■ 金晨 卢靖愉 金樱子

  乡村点绿成金

  “两山”理念诞生于乡村,也浇灌着乡村,临海因地制宜探索着从“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

  从一条溪的保护之道,看见人水共生的共富智慧。香年溪是江南街道的母亲河,曾一度出现季节性干涸,沿线古村呈空心化。3年前,临海启动“江南·溪望谷”项目,联动沿线6村签订“共建共管共护”协议,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国资领投+企业运营+联村入股”混合开发机制。3年间,溪水“灌溉”出了30余个新业态,年游客量超60万人次,被列入省级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入选长三角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案例。

  岙底罗古村放大文化底蕴,周家大院还原历史风貌成为婚俗博物馆,村口老宅变身村咖,飘出咖啡香;上马村则做足“水”文章,在原始丛林中打造野溪湾营地,将闲置鸭子窝变为快乐鸭无动力乐园;小溪村则为基础设施项目设置“树评”关,将树木进行编号,并保留一定生长空间,石缝中的枫杨树成为“野生”打卡点。今年6月,溪望谷启动“夜溪望”项目,破题乡村没有夜生活,成为乡村夜经济先行“示范生”。

  从一座山的“重生”之路,看见点绿成金的发展密码。海拔1382.6米的临海括苍山,曾是茅草遍野的荒山,如今依托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了孕育生物多样性的美丽“摇篮”,也尝到“生态变现”的甜头。黄石坦村蝶变为3A级景区,遍地盛开的民宿让“空心村”重现烟火气;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助力山村盘出“赛事经济”这一新增长极;特色农产品高山蜜露桃跨界进军饮品、文创界,打响了名气也抬高了身价。眼下括苍云径(天际之城)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逐梦避暑度假、运动探索与休闲打卡胜地。

  从一片滩涂的华丽转型,看见蓝色循环的互促共赢。临海创新沙滩分层修复方式解决区域干滩问题,十余年间,白沙湾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蜕变成海天一色的网红公园,甚至吸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骨顶鸡、斑嘴鸭来此栖息。白沙湾蓝色海湾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并实现区域滨海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这里是文旅融合的蓝色海湾,音乐节在白沙湾海滨公园火热开唱,村民在山海市集美食街摆摊富了口袋;这里还是产业集聚的活力海湾,集生态居住、商贸金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山—城—湾—海”特色生态型城市空间逐渐形成。

  点绿成金的“发展之笔”还在各村挥洒描绘。汛桥镇光明村一举撕下困扰30年之久的“轮胎村”标签,成为集野地露营、溯溪桨板等新玩法的潮流地,仅试运营期间就接待游客破万人,营业额超40万元,村集体也拿到超5万元分红。上盘镇让曾经废弃的西蓝花茎叶蕾“变废为宝”,化身为每吨售价1.2万元的脱水蔬菜,年产值达480万元,净利润80万元,还研发了速冻西蓝花、预制菜等20余种产品,在全镇形成从育苗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从乡野山间到湾区海岛,一个个“山水工程”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刷新了“生态颜值”,也提升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城市绿意盎然

  千年台州府,山水宜居城。临海4夺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3次入选全国“两山”指数发展成果百强县,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市、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一份份殊荣,都是临海践行“两山”理念交出的“绿色答卷”。

  探访灵湖鸟岛,便能了解这“绿色答卷”的解题思路。当船靠近湖心爱心形鸟岛,船夫、游客会自觉关闭发动机以免打扰动物,这里有200多种鸟类“安家落户”,时常还有珍稀鸟类“闪现”。难以想象,眼前的4A级景区曾是一个蓝藻肆虐的低洼地。在治理之初,当地就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减少人为干预,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鸟岛这处地块因植被茂密被保存下来,如今收获了巨大“正回馈”,不仅满足了人们在“钢铁森林”中“奢求”大自然的梦,还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爆点。

  台州府城的出圈,也深植对“两山”理念的恪守与认同——光“创5A级景区”之路,临海就走了6年,比起改造提升,保护传承是一直遵循的关键词。临海没有选择腾空景区、迁走居民,而是留下唐代里坊制格局和2.8万名居民的生活场景。创成5A级景区之后,临海仍坚持长期主义视角,恢复临海人民“票投”出来的文化记忆工程,推动大书场茶馆回归、中津浮桥再现灵江,让厚重的历史空间和鲜活的居民生活成为游客眼中独特的风景。

  在沿海的潮汐韵律中,一场能源革命正在悄然上演——直径208米的叶片搅动风能浪潮,扫风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浙能台州1号海上风电场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千家万户,开启台州绿色能源发展新篇;东矶列岛诸湾逐梦省级美丽海湾,让渔民从“索取者”变成“守护者”,加速推进“蓝色循环”治理模式……

  临海的绿色叙事还在继续。

  在小芝镇红树林湿地,汇集了各部门的数字资源,搭建起全域无感的“一平台收集、一中心指挥、多部门衔接”立体化防护网,各区位视频监控画面、全市古树名木分布点位、卫星遥感图像等一目了然,宛如林区“智慧大脑”,守护好绿水青山。

  在林场,这里作为浙江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起了1500亩碳汇基地,年固碳量达700吨,还探索建立森林碳汇公益性捐赠机制,通过捐赠林场碳汇额度以平衡大型活动碳排放的方式,让森林从“生态屏障”蜕变为“经济高地”。

  从技术手段迭代到体制机制创新,从单一领域的突破到构建起系统集成的共富生态,面对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时代课题,临海给出有力回答,贡献了价值变现的临海方案。

  产业向绿而行

  践行“两山”理念20年间,临海市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至109.27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97.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4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1186家,省级创新平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上榜数量等成绩斩获多个台州第一;2023年12月,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2024年实现降碳约27.3万吨。

  增减之间,是绿色生产力在拔节生长。临海立足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等产业,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剂(医疗器械)等赛道,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氢能、合成生物、半导体等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就在吉利汽车梦开始的地方,临海吉利生产基地成功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其银河品牌系列车型成为销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的核心区块,临海医药企业更新采用酶催化、微通道等绿色工艺或装备,构建起医化行业减污降碳协同路径;氢能产业代表企业海畅气体通过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回收天然气制氢和甲醇制氢排放的CO2,回收技术能耗低约50%,回收率达95%,增加收益450万元/年。

  着眼城乡,绿色产业增点扩面。大田街道率先开启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园区升级长出“制造新绿”,亿辰台球不仅以制造业出圈,还掘金“赛事经济”;杜桥镇企业摒弃“单打独斗”思维,推行政府主导联合改造模式,放大土地资源整合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

  十大产业平台更描摹出绿色增长新路径。台州首个以芯片设计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园区“鹿芯园”正式开园,迅速吸引了至晟微电子、数云创想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入驻;台州湾氢能研究院落地临海,台州湾氢能产业园首建区建设稳步推进,将逐步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

  环视海港,区位优势赋能通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国开区、综保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相互叠加,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交通网基本成型,海港、保税港、陆港协同开放。在此背景下,临海探索绿色发展大动作不断:台州湾经济开发区以三港联动模式完成首批货物出口,中船国际台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成功落户,还有来自东盟国家的高标号水泥在这里靠岸、中转、配送。货物进出间,是优越的通道经济赋能做强产业经济的铿锵步履。

  临海有的放矢地一步步把金山银山做大。2024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71.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仅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更令人瞩目的是,临海以旅游业为“小切口”,做活“两山”转化大文章,成功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14位,打造出生态价值实现的金字招牌。

  从理念到实践,从探索到示范,临海正以持续增长的绿色竞争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临海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临海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