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碧水,悠悠流淌,串联起江与城的脉动,交融着自然与人文的气息。椒江,这座因水而名的滨海城市,更见绿意奔涌、生机盎然。
二十年来,台州市椒江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就是生命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条生态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创新打造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不仅摘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还入选生态环境部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上海碳交易服务平台落户椒江,完成全省首笔线上“海洋蓝碳”(贝类)交易,“海洋蓝碳”项目获中央环保督察组高度认可;捧回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椒江,用实干书写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罗亚妮 赵阳
植绿赋能
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东海之滨,台州湾畔,一座以绿色为名的药都小镇拔地而起。它枕山襟海,细细勾勒出产业与生态共生共荣的新轮廓——面积仅3.42平方公里,却拥有4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完整的医药产业链体系。
作为椒江的主导产业,医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的困境,过度发展、粗放式的作业方式;一些企业淡薄的环境意识、落后的生产及环保处理设施等,导致医化园区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在当时日趋严重。
2011年10月,椒江启动医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提出到2012年底,所有恶臭项目全部退出,主城区告别恶臭。
医化产业怎么转型?概括起来就3个字:退、转、升。“退”,要求企业在指定期限前全部关闭散发恶臭的合成、发酵生产线;“转”就是调整产品结构,鼓励相关企业转产;“升”就是提升产业结构,要求大部分加工中间体或者原料药的医化企业,升级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制剂等成品药。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医化整治行动迅速开展,仅用一年时间,便以刮骨疗毒的魄力改得彻底、改出新生:龙头企业海正药业,将7条合成和发酵项目生产线全部退出生产;乐普药业将占据公司销量80%的拳头产品氟哌酸的化学合成生产线拆除……
在大刀阔斧推进整改的同时,椒江同步将绿色药都小镇的建设提上议程。从蓝图规划到细节设计,再到落地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把生态文章做深做透。
眼下,椒江正以绿色药都小镇为核心,聚焦医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努力从原料药、仿制药向制剂、创新药转型,从化学药、中间体逐步向生物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初步形成“绿色标准+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环境”的绿色发展体系。
近年来,椒江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在深耕特色产业的进程中,巧妙嫁接绿色制造基因,让传统产业在环保技术加持下焕发新生,让新兴产业从起步就烙下生态印记,不断推进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如今,这里已崛起国内领先的缝制设备、医药健康、光电信息等产业集群,机器人、合成生物、泛半导体、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亦崭露头角。
走在浙江怡和卫浴有限公司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内,每一步都有绿色低碳的足迹。智能马桶的生产全程围绕自动化绿色模式展开:车间里,信息化看板实时更新数据,取代了传统纸张记录;注塑车间、自动化刷圈车间通过封闭式作业避免粉尘产生;产品全系达到一级水效标准,单次冲水量控制在4升以内,用技术创新守住“节水关”。在这里,“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渗透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的每一处细节里。
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排头兵”,绿色工厂是产业向低碳转型、向高质量进阶的重要载体。椒江深谙其道,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起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并已成功创建27家绿色工厂企业,其中6家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行列,3家获评省级绿色工厂,18家入选市级绿色工厂。
全域焕新
生态和谐促进城乡共美
7月1日,台州精心打造的高品质“城市封面”——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西延段)正式向市民开放。此次新开放的区域,涵盖了永宁塔桥、森林乐台等特色节点,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新空间的亮相,不仅为滨江沿线增添了亮眼的景观地标,更让市民在漫步休憩间,多了一处亲近自然、感受城市脉动的好去处。
椒江南岸曾是大型老工业区,分布着砂石厂、废钢堆场、煤炭堆场等众多“低散乱”企业。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2021年椒江启动实施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将海堤防护、景观绿化、生态修复和文化传承巧妙融合,特色打造城市复合功能的“安全+”海塘和滨江生态休闲景观绿廊,推动椒江南岸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如今,这里已是椒江知名的网红打卡点。
此外,椒江还按照城市山水脉络,串联城市绿道、美丽河道、过街步道,以及十余个大型公园,二十多个口袋公园,形式多样的环山绕河绿道累计达120公里,把“无处不美景、无处不精细”的绿化理念根植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当生态活力日益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城市更新便不再局限于空间形态的简单再造,而升华为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重构。椒江正以坚定的实践,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路径,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全力打造更具宜居温度、更富宜业活力的生活图景。
与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隔江相望的章安街道,曾是城乡交融的过渡地带,如今同样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蝶变。
在浙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背景下,椒江围绕“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发力,进一步从强产业、壮集体、优环境三个层面,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力。章安街道积极响应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号召,立足章安古郡文化特色和潜力,实行微改造、精提升,农旅融合不断升级,目前已谋划九子环山公路、章安老街华景段修缮等富民兴村项目,依托章安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出“非遗学堂”“荷塘水韵”等IP。
章安街道的蝶变并非个例,放眼椒江全域,乡村的“美丽经济”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村子依托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生态研学等业态,涌现出了像双洋村、横河陈村等一批田园风光型、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创新破局
在蓝海绿碳间探索生态共富
“两山”转化的关键在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这一探索中,椒江始终走在前列——其创新构建的“海陆协同固碳—绿色革命降碳—蓝碳交易共富”立体发展模式,不仅让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释放,更为沿海地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生动范例。
从椒江乘船出发,航行约29海里,便抵达有“东海明珠”之称的大陈岛,这里也是“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的发源地。2020年,台州、椒江两级政府为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等难题,率先探索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形成了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并于2023年10月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该模式以“高价回收+公益性岗位”双轮驱动,有效调动沿海民众参与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的积极性。回收的塑料被纳入“蓝色循环”体系后,获得国际认证实现溢价,再通过相关企业将其制成再生海洋塑料粒子,让海洋废塑料获得“新生”。
目前,众多投身“蓝色循环”项目的企业,已成功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达成生产、销售合作,顺利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椒江也依托产业优势,串联上下游海塑企业,推动形成了原料获取、粒子制造和产品再生的全链条发展生态。
立足海洋、森林资源禀赋,大陈岛还积极探索海洋蓝碳、森林碳汇交易等富民路径。2023年,大陈岛建成全国首个海岛“双碳”智慧平台,该平台覆盖全领域碳管理,以“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替代第三方认证,完成了全省首笔线上“海洋蓝碳”(贝类)交易,交易额达10.05万元。据悉,这笔交易所得部分作为大陈岛共富基金,用于海洋生态保护,部分回馈养殖户,反哺海岛居民。去年,椒江完成了全市首笔森林碳汇交易和全市首笔森林碳汇认购、全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椒蓝贷”;今年3月,出台地标文件《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完成与之配套的“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系统”建设。
“不管从生态还是经济价值上看,海岛的碳汇资源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激励更多企业和个人为海岛节能减排做贡献,有助于做优做全海洋产业链,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庆介绍。
不止于此,大陈岛正全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岛”,大力推进能源绿色革命。依托海岛丰富的风能资源,这里不仅建成34台750型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超6000万度,可减少碳排放4.5万吨,更率先落地探索两项国际领先技术——
储能方面,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采用全国产化质子交换膜制氢技术,实现了用清洁电力推动清洁气体能源转化及供应的全过程零碳;传输方面,国际首创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及风机低频接入技术,建成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为海岛能源高效传输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大陈岛已全面淘汰岛上燃油车,推进海陆交通全电化,建成全电水产养殖场,在水产增氧、水循环、黄鱼加工等环节开展“一站式”电能替代改造,推出“绿电积分”,建设一批低碳民宿和养殖基地,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
回望二十载,椒江用一幕幕鲜活的实践,为绿色发展写下了动人注脚。未来,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仍将循创新之道、执生态之笔,于绿水青山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椒江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