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山海水城 逐绿前行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0013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大陈岛的碧海金沙,神仙居的绿水青山,天台山的深潭飞瀑……台州山海相拥、风光秀丽,各个地方的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山海画卷。

  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台州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蝶变,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台州实现省级以上生态市、县(市、区)全覆盖,入选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和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被授予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七次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九度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站在新起点上,台州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排头兵的姿态,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切实把台州建设成为美丽浙江、美丽中国的样板区。

  ■ 陈久忍

  优良生态

  建设美好家园

  在海边踏浪,在沙滩上嬉戏,在棕榈树下晒日光浴……在有着“台州小三亚”之称的临海白沙湾,圆弧形的白色沙滩和蔚蓝海水交相辉映,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游玩。

  白沙湾位于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曾是养殖污水横流的荒滩。临海启动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改造岸线,清理淤泥,打造人文景观,将这片荒芜的盐碱地,建设成为海天一色的网红打卡地。2022年12月,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顺利通过国家蓝色海湾验收,并于2023年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台州持续打好环境保卫战,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蓝色海湾”整治、“五水共治”、工业废气“十百千”治理、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目前,台州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2年保持100%,七次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大禹鼎”,城市空气质量持续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全市域创成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100%。

  刷新城乡颜值,提升人居环境。台州统筹抓好城市建设提质焕新和新时代“千万工程”,城市持续洁化、序化、美化,美丽乡村连线成片,累计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21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8个,打造5条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城乡风貌实现美丽蜕变。近年来,大陈岛建设海上风电场,建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示范工程、全国首个海岛“双碳”智慧平台,成为海岛绿色发展的样板。

  美丽台州,也是生物和美共生的家园。台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省率先制定《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宁波、温州、舟山等地联合成立“浙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强化浙东区域生物多样性共同保护。近年来,仙居县建成全省第一个以本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县级博物馆,入选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入选2024年第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美丽经济

  释放生态红利

  路桥区新桥镇金良社区,田园风光旖旎,游客络绎不绝。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全国闻名的“废旧金属拆解村”,一度面临严重的工业污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后,金良社区率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开启了转型之路,并建成省级美丽田园综合体。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金良社区如今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先后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金3A景区村庄等称号。

  近年来,台州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乡村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拓宽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

  台州大地上,类似金良社区的生动案例,比比皆是:天台县塔后村推动水美乡村建设,把河湖资源转化为惠民富民的经济优势,2024年村集体经济净收入26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8万元;三门县岩下潘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茶、蜂蜜、红米、树莓酒和小海鲜等五大产品,每月销售额达200万元,累计助农增收1000余万元;仙居县林坑村依托当地山青水美的生态资源禀赋,发展养蜂业和生态旅游业,每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走进黄岩区宁溪镇直街,只见白墙灰瓦的建筑鳞次栉比,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今年5月,作为水美黄岩·芳养共富生态环境开发(EOD)项目的子项目,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宁溪镇直街立面改造工程完工,重现江南古民居群落风貌。

  EOD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旨在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统筹推进。近年来,台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EOD项目谋划储备,不断拓宽价值转换通道。水美黄岩·芳养共富EOD项目、温岭市环龙门湖科创带EOD项目、椒江大陈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等7个EOD项目纳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库,计划总投资超138.8亿元。其中,水美黄岩·芳养共富EOD项目,20年运营总收入达70多亿元,有力带动黄岩西部山区生态共富。

  大陈岛开展“海洋蓝碳”交易试点,建成“双碳”智慧平台,推出碳汇金融产品“椒蓝贷”;仙居杨梅获全国首张杨梅碳标签证书;天台黄茶正在开展碳足迹碳标签开发……台州积极推动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推广运用,推进海洋碳汇能力提升和碳汇价值多元转化,让生态价值真正“打出身价”。

  制度创新

  发展绿色产业

  在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医化园区,一排排反应釜间,管道纵横交错,却闻不到刺鼻气味。近年来,这个传统医化园区积极向绿色产业转型,启动实施了20个绿色低碳工艺技术改造项目以及14个环境治理协同技术项目,实现降碳约1.25万吨,将绿色发展融入了产业基因。

  能源大市、制造业大市台州,正聚力发展绿色制造,完善新能源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打造现代化生态工业体系,让绿色低碳成为台州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台州正以“千企千项千亿”技改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加快培育更多绿色工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平台规划,高标准谋划建设一批零碳产业园,依托台州核电、深远海风力等优势,积极探索绿电直连,发展绿氢产业,赋能台州绿色制造。

  位于黄岩区的“蓝色循环”全国首个超级工厂项目,厂房已经结顶,进入投产倒计时。该项目建设智能装备制造、海洋塑料高值制造、海洋大数据中心、全国运维中心四大功能区块,将以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生态共富为内核,构建起“治理—再生—应用—反哺”全链条闭环体系,将海洋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台州创新“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的闭环治理体系,并通过国际权威认证,实现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效利用。2023年,“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台州正以制度创新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先行示范。为破解橡塑行业废气难治理、危废难处置等问题,天台县建成了废活性炭再生中心,实行废活性炭全生命周期的数智监管体系,可以实现年再生利用2万吨活性炭,年产再生活性炭约8640吨,有效解决了台州市废活性炭收集难、处置难的问题。该模式被称为台州VOCs治理“绿岛”模式,被评为2022年度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并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下阶段,台州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打造美丽台州升级版,切实以台州之美为“浙江之窗”增光添彩。

  本版图片由台州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