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基层治理 群众唱“主角”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0010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嘉兴海宁,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很有名。这个曾经的“海宁市基层治理黑榜户”,如今成了全省基层治理的样板。

  从西山社区率先探路,到成功经验在海宁全市推广,一个个“网红”社区和村庄正在潮城大地不断涌现。近年来,海宁市以西山社区为“试验田”,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动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不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创新,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板。

人人当“主角”

巧解万人社区的千般需求

  “您满意社区食堂的饭菜吗?对于菜品有什么建议……”这几天,西山社区的社工柳灿带领睦邻家志愿服务队、向阳花开志愿服务队在社区里转悠,和居民攀谈,收集最鲜活的第一手民意。

  在西山社区,像柳灿一样的社工就是社区的“治理益伙伴”。“对照居民的需求,我们让每支社会力量都发挥自身特长和资源优势,与社区形成合力,一同做规划、带团队、拉资源、盯进展……”柳灿介绍,无论是走访慰问、红色代办等日常服务,还是矛盾调解、幼儿托育、居家养老、创业支持等高阶需求,“治理益伙伴”们都深度参与,构建起多层次、精准化的社区服务新生态。

  如今西山社区面貌一新,以往脏乱差、纠纷多、难治理等问题已得到根本性扭转。

  改变缘何发生?“这事起源于一间活动室。”西山社区党委副书记邓铌说。

  在这个社区里,新居民大多早出晚归,寒暑假孩子没人带,留在家里不放心。于是,在社区老大楼的活动室,西山社区建立了“爱心教室”服务项目,请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大学生来当老师,负责白天照管孩子。依托“爱心教室”的影响力,西山社区汇聚了一大批社会资源。

  “靠社区居委会18个工作人员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我们的想法是集社会的力量,搭建自治互动的平台,居民需要什么,就培育什么。”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介绍,2004年,西山社区成立嘉兴首家社区社会组织——温馨港湾服务中心,尝试让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如今,西山社区坚持以需求谋项目、以项目找资源,推行“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模式,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梳理112项社区需求清单,链接群众“需求端”和社会组织“供给端”,量身定制65个服务项目,受益群众近20万人次。为支撑常年运行的公益项目,众筹设立“919爱心基金”、公益公积金,形成“有钱出钱、抱团做事”的合力。

  改变不仅体现在环境提升上,更激发了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隆兴嘉苑小区一处原堆满垃圾的角落,经居民自发众筹改造成“友缘轩”“友心凳”等7个公共空间,成为邻里交流、议事的温馨角落。

  该治理模式从西山“走出去”,正持续向外辐射:风和丽苑社区以推动项目化共建的方式,将社区共建“朋友圈”从2家增加到了17家,并切实解决电动车充电桩选址安装、小区停车管理等多个居民服务项目;南苑社区从“西山经验”的“骨干助力法”中汲取灵感,厘清各类党员名册,建立居民骨干、微网格长、银立方老干部等资源库,既全面统筹整合小区治理力量,又根据专长发挥各自作用;竦秀社区聚焦“一老一小”,链接辖区学校、培训机构、养老机构等资源,谋划托育早教、艺术培训、医疗健康、护理培训等项目……

  今年,海宁开展“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建立“大西山”党建联建,联动4个镇(街道)、18个社区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力量辐射各社区,带动培育更多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实现“一地培育”向“全域共享”延伸。

  如今,海宁的治理力量已从“涓涓细流”汇成“澎湃海洋”:海宁市总结推广西山社区经验做法,成立市“潮城社治培训中心”,支持孵化社会组织4100余家,平均每个社区有18家,6000余人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常态化开展服务项目超1200个,服务“老小弱新”占比达72.2%。

乡村治理引入“众筹”

村民成了乡村治理益伙伴

  乡村如何实现有效治理?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一般的村庄怎样寻求突破?

  在海宁,周王庙镇博儒桥村靠着“众筹”这一新模式成功“逆袭”。

  博儒桥村曾是一个经济薄弱村,由陆联村和博儒村合并而来。“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这句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曾是全村人心中的痛。

  改变,源自于一次“众筹”。2014年,村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由于没有资金,于是村集体就想到用“众筹”这个模式。党员企业家郁武第一个响应,出资6.8万元用于河道整治。短短一个月,村民自发筹资11万元,不仅实现水清岸绿,还建起了乡村垂钓园。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筹建设精品园、众筹拓宽乡村路、众筹添置石桌石凳……如今,“众筹”已经成为推动村里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博儒桥也从“薄弱村”变身“富强村”。

  “探索实施‘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关键核心就是发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与治理中来。”博儒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介绍。

  此后,海宁以博儒桥村为先行试点村,形成了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为核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治理模式,全面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博儒桥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庄加入创新治理行列。与博儒桥村相距不远的上林村,也依靠该新模式,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本世纪初,由于集体企业转制等原因,上林村一度遭遇成长的迷茫。近年来,以党建为引领,上林村不断夯实基层治理能力,汇聚爱乡人士力量助推基层“微治理”,共同为乡村治理献计出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钱金龙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上林村第一个精品节点——官弄里休闲宜居园,打造“创业培训共富基地”,创办西点培训中心,配套民宿、餐饮等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10年来,“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模式带来的显著变化有目共睹,为海宁城乡融合提升开辟了全新路径。丁桥镇万新村依托民情茶室和微网格议事点,每月召开民情分析会,网格长、党员和村民代表共聚一堂,以喝茶聊天方式共商村务,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自治氛围,广泛吸纳“金点子”,助推共同富裕。盐官镇城北村则通过党群蔬菜创业联合体设立“连心茶室”,每周定时接待种植户,提供答疑和议事平台。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推动汪菜品牌建设,成功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实现售价上涨120%……“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新模式在海宁乡村落地生根,村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模式打破了各村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让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得以重新整合调配。以博儒桥村为例,2022年,博儒桥村村集体、农户等共同出资建设共富大棚2.0版,吸引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创新全民众筹入股,并引入银行为全村农户授信,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共富贷”。共富大棚共发动全村851户农户筹资近2000万元,每年为投资农户提供固定收益回报。

  如今,海宁乡村借助“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新模式,从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方向重点发力,找到乡村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

“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

破解融合新社区烦恼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融合型社区成为新的治理单元。

  马桥街道桐溪社区,是海宁市最大的“两新”工程安置小区和商住开发融合的城乡一体新社区。

  在这个1.35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着来自8个建制村的拆迁搬迁户、商品房购置户、新市民出租户,1.6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仅237人,“人户分离”率高达98.5%。

  桐溪社区以“留得住、融得了、过得好”为导向,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打造“同栖共治”社区治理品牌,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型大社区治理难题。

  融机制,破解权责交叉难题。作为一个典型的融合型社区,桐溪社区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权责不清的双重管理难题。为了破解权责交叉难题,社区党委创新建立了“1+8”协商议事机制,与8个居民户籍地所在村,共同梳理出三类事项清单:经济协商类由社区统一测评后,交由8个户籍地村投票表决;股权核定类由各户籍地根据居民线上预约赴社区,轮值驻点办理;民生服务类则由社区集中兜底办。

  为了让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社区搭建“议口‘桐’声”平台,打造“同栖共治”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为链接社会力量的“大枢纽”。目前,社区拥有7名专职社工、5家社会组织、31个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已开展公益志愿服务11场、社区公共服务21场,累计服务5000多人次。

  傍晚,65岁的姚建宝刷脸进入桐溪社区百姓健身房,与几位老姐妹边健身边聊着家常。“以前在村里,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搬来桐溪后,一开始周围的邻居谁也不认识谁,现在好了,健身房、旗袍队,老朋友新朋友都有了。”现在,这个海宁城乡融合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从西山社区的“破茧成蝶”,到博儒桥村的“众筹蝶变”,再到桐溪社区的“融合共治”,海宁的每一个社区(村)正书写同样精彩的基层治理故事。在海宁,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不仅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更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幅活力与秩序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新画卷,正在潮城大地从容铺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海宁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