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踏上了一次融专业实践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古树保护之旅。
我们穿梭于乡野村落,对60余株古树进行了系统调查、保护。宁海竹林村被誉为“浙江第一樟”的千年五叉樟,令我尤为震撼。该树栽植于唐代,主干中空却依然冠盖如云,其生命韧性充分体现了古树在生理与结构上的自我维持机制。我们从树木形态、空腔结构、仿生支撑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实地研判,记录其生境特征与健康状况。
在村民深情的童年记忆和村书记所述村民自发参与古树抢救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读到深厚的地域文化与乡愁情感,更意识到古树保护中村民参与的重要性。古树,既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历史遗留资源,也是地方文化记忆的活载体。它们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共同记忆与文化认同。
本次实践使我们得以将课堂所学的林木生理、森林保护、树木辨识等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场景中,完成了多项古树健康诊断与保护方案设计,并实际参与了救治操作。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古树保护与研究,让古老的生命延续,也让文化的根脉在守护中长青。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学生方彤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