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钱关键
通讯员 项晓丹 张晨晨
“看,白鹇,这是我们近半年来首次记录到它!”日前清晨,浦阳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薄雾还未散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调查员赵俊文盯着一个绑在树干上的红外相机回放画面,难掩兴奋。镜头里,这种羽毛呈黑白红配色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正低头觅食。
“5年前第一次来调查时,这里的鸟类才155种,现在已有172种。”赵俊文说,鸟儿最挑环境,它们愿意来湿地公园安家,就是浦江生态最好的成绩单。
浦阳江国家湿地公园像一块大琥珀镶嵌在浦江城区西南侧,岸芷汀兰,群鸟啁啾。“放在十几年前,谁能想到这条‘牛奶河’会变得如此美丽?”见此情景,家住附近的浦江市民朱先生不禁感慨。
上世纪80年代起,浦江水晶产业“遍地开花”,2.2万余家“低小散”加工小作坊遍布城乡。水晶冲磨产生的废水直排河道,包括浦阳江在内的全县2条主干流、51条支流中,90%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病床上花钱。”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浦江分局副局长黄旻的话,道尽了当年浦江的无奈和苦涩。
破局,唯有壮士断腕。2013年,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打响了浙江全面治水的“第一枪”。短短几年,浦江2万余家污染水晶加工作坊被关停,775家畜禽养殖场退出,670余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被拆除。“之前都没这么大动干戈,一开始我们也不太理解。”浦江小桥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冬生记忆深刻,直到看着身边的小作坊一个个被清退,他才真正意识到,“不转型,这次就真没活路了。”
如今,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只见透明玻璃隔断后的水循环系统嗡嗡运转,每一滴水都在管道内循环利用,却早已不见“污水横流”的景象。“现在全县400多家水晶企业,已全部实现污水零排放。”浦江水晶园区负责人说。
2018年来,浦江已连续6年跻身全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前列,去年更以93.64分摘得第一。截至目前,全县51条支流中,32条达到了Ⅱ类水质。
但浦江并未止步于水清岸绿。如何让好生态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浦阳江上游支流茜溪溪畔的新光村给出了答案。下午3时,该村“廿玖间里”创客空间主理人陈青松正忙着回复民宿订单,“以前环境差,村民都想往外搬;如今靠着门前这汪秀水,不少人都致了富。”作为浦江水晶加工“发源地”之一,新光村曾因污染严重没人愿住,如今不仅开出21家民宿、农家乐,去年全村的游客接待量达到60余万人次。“理念一转天地宽。”浦江县文旅局旅游科科长黄清清说,在水系密布的浦江,像新光村这样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的乡村还有不少。
在浦阳江上游,一江清水还创造了“生态收益”的新样本。浦江县水务局通过引入投资主体,创新推行优质水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块经营”模式,带来了16.47亿元直接收益。这些资金又反哺当地生态治理,推动安华水库扩容等项目落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入驻新光村已有6年的青创客苒苒说,如今,有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新浦江人,选择扎根乡村,把山水美景变成人生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