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依甸
杭州上城区二十三坊巷是杭州市井生活的“露天博物馆”,这里保留着纯粹的杭州味道,但老旧的环境、传统的经营方式让秩序、安全难以保持。作为坊巷之一,晓霞弄曾经也集结了这些“通病”。
改变,始于一场“修旧如旧”的城市更新,成于一套以“坊巷长”为主体的治理机制。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的难题解决了,商户、居民走近了,碰上事儿互相“搭把手”成了新常态。这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在这片坊巷结出的果实。
面对旧改复杂局面,街区成立综合党委,发挥好力量引擎作用,党员干部深入街巷走访,挖掘、鼓励有威信、有想法、熟悉街情的居民、商户参与进来。很快,确定了巴尔干客栈老板梁红兵等第一批“坊巷长”。为给他们提供坚实后援,综合党委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将消防、执法、市监等部门力量“请进来、沉下去”,给予强力支撑。
电动车乱停放是晓霞弄改造期间面临的棘手难题。坊巷长挨家挨户听诉求、找症结,发现问题出在“没处停、怕丢车、充电难”。在街区综合党委协调下,他们与社区、街道、部门沟通共商,让需求与改造无缝衔接。经过和产权单位多次协商,规划、选址,让电动车有了停车场。
“坊巷长还真能成事儿,晓霞弄现在可清爽了!”最初的观望变成了信任依靠,如今,一支20人的坊巷长队伍已然成型,以“25家商户+300名居民”为责任田,如同街巷的“神经末梢”,通过每日巡查、值守感知着街巷的冷暖。
街区综合党委还设立商户之家,定期召开“坊巷议事日”,在共商共议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比如,街区商居混合,烧烤夜市的香气引来了客流,弥漫的油烟也苦了临街居民。坊巷长发现后及时发起公共议题,组队走进受扰居民家中,还请来环保专家给意见,调整烟道方向又引入高效油烟净化系统。如今,夜市飘香依旧,居民也能开窗悠闲赏景。
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问题处置机制逐渐明晰,如今,碰到小问题,商户自行协商处置;邻里间有了小摩擦,大家都来说和劝解;碰到复杂问题,街区综合党委统筹协调、平台会商、限时办结,难题一一破解。
共商共议的《商户公约》成了行动自觉,“星级商户”评选更是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评上“五星”的“南泊山”老板娘刀刀高兴地说:“这块牌子挂出来,消费者进来心里更踏实!”街区开放日则成了商户为民服务的重要渠道,好口碑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客流和消费。
“通过探索街区式党建,最大限度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弥补治理短板,在实践中呈现‘最美红巷’现实样板。”上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