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一款产自杭州建德的“西湖果莲”,从采摘、分拣、包装到冷藏、运输,再到在精品超市上架,不过24小时;同样“产自”建德的乾潭镇下包村胥溪天然泳池,日日“客满”,其中不少是长三角地区的自驾游客,慕名赶来只为尽享清凉一刻……
当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穿梭于杭州东西,一根看不见的“发展轴”编织起城乡融合的锦缎。而西部重点县域之一的建德,将“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的繁花绣于其中——
高标准完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获得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和“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等重要试点;2024年,建德农业总产值超7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40元、增长5.0%,增速位居杭州市第一……
缩小“三大差距”,县域是关键。在“千万工程”的牵引下,一县之域,如何建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发展轴”?且看建德实践。
■ 应陶 卜金 李瑞瑛
一根丝瓜进城记
全链式做优现代农业
当买菜就像在自动贩卖机上买饮料一样方便,是种怎样的体验?在“寿昌粮品”本土品牌馆,新上线的净菜自动贩卖机满足了这一想象。不久后,同款贩卖机也将出现在杭州企事业单位、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城市公共空间。
出于好奇,笔者尝试下单尝鲜。按照指示,笔者用手机扫了扫柜门上的二维码,选择了一份售价10元的“丝瓜鸡蛋套餐”下单。收到的成品袋里装有已清洗、切片、检测后的糯米丝瓜片,以及2个建德本地鸡蛋,可直接下锅烹饪。
“糯米丝瓜可是贩卖机里的热门产品,在杭州、金华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很畅销。”杭州盛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晓红提及的糯米丝瓜,实则是建德“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的代表之一。
糯米丝瓜的主产地,就在寿昌镇大塘边村,也是杭州“菜篮子”基地。几年时间,当地糯米丝瓜的种植规模从5亩到10亩每户的零星种植扩大到核心区种植突破750亩。今年,该品种还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快速突围的关键,得益于“人才链培育,产业链贯通,创新链支撑,资金链保障”的发展思路——
人才链培育上,已培育从事丝瓜种植产业“新农人”30余人,招引浙江省“十大数字乡村先锋人物”余魁投资建设丝瓜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链贯通上,通过本土企业将丝瓜加工成净菜进行配送销售,又依托驻村第一书记肖训宾打通联华集团、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良渚蔬菜市场、衢州新农都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创新链支撑上,与杭州市农科院合作,开展糯米丝瓜药食同源研究;资金链保障上,争取“四链融合”项目资金、区市协作产业资金和联乡结村帮扶资金,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一套组合拳轮番出招,大塘边村产的糯米丝瓜很快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里的“优等生”。“目前,糯米丝瓜的零散售价已经稳定在2.5元至3元每斤,最高可到7元每斤;全年亩产最高可达1万斤,翻了一番。”寿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从零星散户到规模生产,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糯米丝瓜走出的“闯关路”,展现的是建德“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的升级路。此外,建德还构建起以粮食为基础,草莓、蛋鸡、茶叶为主导,蔬菜、渔业、中药材、莲子、油茶等为补充的“1+3+X”的农业产业体系,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11.6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六连增”。
一辆“游运”专线开进村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
大塘边村的糯米丝瓜进了城,一辆从杭州直达航头镇航川村的“游运”专线又满载着游客进了村。
“139元,包括来回杭州的车票,1晚的单人床位,还有3餐土菜,不要太美哦!”2个小时不到的车程,游客杨涛一直向同行的伙伴推荐着这条乡村游线。在此行之前,他已体验了3次,是航川村实打实的粉丝。让无数“杨涛”反复打卡的航川村,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坐落在群山中,也无过硬的支柱产业。然而,正是这青山秀水,让航川村抓住了发展民宿产业的机会。
起初,航川村走的是低价团队游的路线。“139欢乐农家”,意味着10人以上旅行团,每人住1晚吃3餐,只需139元。超高性价比让航川村民宿产业很快打开了市场。据统计,自2023年5月1日开业至今,该村接待游客数超20万人次,住宿游客超8万人次,民宿业主每月营收破3万元。
市场一旦开启,航川村也并未急于简单扩容,而是转向了错位纳新。“来村里的游客大多是银发族,他们享受山里的慢生活和新鲜的农家菜。但我们也注意到,银发族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也在提升,所以我们的民宿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就必须在类型、品质上有更多选择。”航头镇相关负责人说。
成为民宿特色村,航川村用实践验证了“特色产业强村”行动的意义。数据显示,通过民宿产业、农旅产业发展,航川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31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151万元。
作为“浙西唐诗之路”“宋韵严州”黄金旅游线的闪亮明珠,建德以乡村民宿、研学康养、轻极限运动等农文旅新业态发展特色乡村的案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建德累计创成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7个、省级未来乡村7个、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114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9个等。另外,从过夜游人数增速来看,建德已连续1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一幢闲置厂房聚英才
“引育用留”搭建人才矩阵
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不光是实现产品流通、空间无界,更要实现人的互通。尤其是加强各类人才的往来。以青年入乡为城乡融合提速,在建德已成风景——
在田间,钦堂乡青年农创客王运熟练操控着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让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在梅城千鹤村,乡村梦想家团队将沉浸式剧本体验融入乡村文旅业态,以创新性策划吸引年轻客群;在下涯镇之江村,这里既是浙江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也是数字游民的驻扎地,吸引着入乡青年在此创新创业创想……
作为杭州西部山区,建德为何能吸引入乡青年来此创新创业?我们将目光转至位于更楼街道的“更上青年”青年入乡实践站点。
这个位于建德城乡接合部,曾为更楼化工厂闲置资产的空间内,已集聚了67家青创企业、150余名入乡青年。如此反差,只因这里浓缩着建德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供给的实践路径。
路径之一,“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于此,该实践站点不单是将农创、文创、电商、影视等相关赛道的创客集聚,更结合产业特点,打造出多个多元化、年轻化的公共空间。例如,在合作共富学堂,主客共享模式让青年创客可以开展青年开放麦、青年交友、艺术展览等交流活动。
路径之二,学会读懂青年。据更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吸引更多青年创客入驻,该街道在“更上青年”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推出万个共创工位、房租“两免三减半”等暖心政策,还向外地的青年入乡创业人才提供青年公寓。“园区先后出台针对性帮扶政策,从项目孵化到创业指导,从租金减免到生活保障,一系列优厚福利为青年人才入乡搭建港湾。”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陪伴服务,2024年,该实践站点实现税收2000万元,实现了“创意、展示、交流、孵化”的青年入乡创新创业培养良性循环。
放眼建德全域,各类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建德通过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已累计培育“新农人”7094名、“建德师傅”2.48万名,建成省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5个、大学生创业园区4家。
一顿安心午餐暖人心
“一老一小”共享幸福生活
每天中午11时,年过八旬的刘长杰都会出现在大同镇劳村村便民服务综合体的二楼老年食堂,享受美味一餐。“这里的饭菜味道好,吃得很舒心。”
对于刘长杰在内的周边村民而言,新投用的便民服务综合体无异于村里的“CBD”。该项目可服务劳村片区11个行政村、1.9万名村民。而在此之前,劳村片区存在露天菜场环境差、一老一小活动空间少、看病配药路程远等民生问题。“自2023年起,大同镇以建设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为契机,整合和美乡村、区市协作等项目资金,将我们闲置的老卫生院改造成便民服务综合体,提升了人居环境,盘活了闲置资源,补齐了公共服务配套。”劳村村党委书记叶俊说。
改造焕新后的综合体大楼,确实大有不同:一楼的劳村便民菜场内,除了10家固定摊位外,还设置周边村民自产自销区;二楼的老年食堂长期提供“中心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养老助餐服务,“亲子乐园”为周边儿童玩耍、学习提供场地,智慧化村卫生室嵌入了远程问诊服务;三楼的家宴中心提供标准化场地和服务,为村民婚丧嫁娶、乔迁满月提供场地便利……
不止于劳村村,建德已建成乡村区域医疗中心15家;“健康村长”“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服务模式入选省级基层卫生健康创新示范项目;“幸福方桌”老年助餐村社覆盖率达97.5%。
值得一提的是,建德还在特色公共服务上持续创新。比如,建德“文艺村长”已从“送文化”升级为“种文化”,各类年轻化、潮流化的民间草根文体队伍不断出圈出彩。
就在近期,建德首届“村T”在杨村桥镇草莓小镇内圆满落幕。来自建德各乡镇的16支“村T”队伍的200余名模特和省内50余名模特爱好者,迈着自信且从容的步伐走上T台,多次引爆现场。与此同时,连续举办三届的“村BA”也已完赛,各村代表队上演了“英雄之争”。
“城乡融合,县域是关键。”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瞄准新的征程,建德将围绕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的目标,以产业发展打通城乡价值链条,扎实推进县城承载力提升工程,努力让城乡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建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