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盈盈 何贤君
清晨的金华义乌市稠城街道,阳光洒在整洁的街巷间。绣湖社区居民龚江萍像往常一样,将家中的垃圾细致分类后,带到小区的垃圾分类站投放。从过去的“随手扔”到如今的“随手分”,这一转变,既是居民环保意识提升的缩影,更是稠城街道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
走进稠城街道,垃圾分类的普及、河道治理的推进、街头景观的提升,无不体现出生态治理的系统化与精细化。街道环境的蝶变,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作为义乌主城区所在地,稠城街道始终以实际行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无废城市”方面,稠城街道建立了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162个、街道管理点位117个、物业小区点位45个全覆盖,通过源头精准管理、分类投放引导、电子联单监管等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迈进。今年以来,稠城街道共产生其他垃圾29538.38吨,易腐垃圾13653.37吨,易腐垃圾分出率达31.6%,居义乌全市首位。另外,在园林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工业垃圾、大件垃圾等领域,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市在浙江省率先试行装修垃圾“全市场化”数字闭环清运模式。该模式由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实施,以稠城街道为试点,创新打造“预约投放、智慧收运、闭环处置”的全链条治理路径。自今年5月试点启动以来,短短3个月内,该街道已完成电子联单1280车,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稠城经验”。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稠城街道并未止步于城市内部的生态优化,而是将目光延伸至共富结对乡村,积极探索城乡共富的有效路径。近年来,街道借助党建联建,与浦江县花桥乡、义乌上溪镇等地开展深度联动,构建起“党建引领、产业协同、资源共享”的城乡共富共同体。
以花桥乡的传统手工艺品——金丝扫帚为例,因其环保耐用、品质优良而广受市场欢迎。为帮助花桥乡打开销路,稠城街道专门设立“稠城—花桥共富工坊”,集中展销包括扫帚在内的10余种特色农产品。自双方结对以来,还陆续推进了来料加工、小香薯供销、高塘露营基地等多个合作项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万元。
为进一步放大城乡共富效能,稠城街道整合辖区“荷小芯”“美好78”“稠州一家人”等社区品牌资源,与上溪镇的潜溪莲韵、红糖王村、1909蝶恋花等特色工坊开展结对,围绕“土特产”做文章,打通供销两端互助路径,推动“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从垃圾分类到街头绿化,从共富工坊到党建联建,稠城街道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协同的新路径。“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协同、治理创新,以‘绣花功夫’打磨生态文明建设的‘稠城答卷’,让城乡融合的‘协奏曲’越奏越响亮,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义乌市稠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