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0023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傅柏琳 谭祉潇 何贤君

  盛夏的午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东莲塘村荷塘里荷花亭亭玉立,荷叶大如圆盘,一幅动人的田园诗画。宽敞平坦的村路、精致美丽的庭院、村民的欢笑声……整个村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东莲塘一隅,一场直播正在上演。镜头前,从事电商行业的主播小陈满脸笑容地介绍产品,为村庄增添了别样的活力。镜头外,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一畦畦农田成为电商直播间最动人的背景。

  当传统工业文明与新兴生态经济螺旋缠绕,有着“拨浪鼓之乡”之称的廿三里街道,依托“颜值”,寻求“产值”,将绿水青山嵌入丰富的乡村业态,驱动“美丽经济”勃发、产业转型升级。

  曾几何时,户籍人口仅550余人的东莲塘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黄泥巴路、空心板房,一下大雨就泡汤。

  昔日的“小破旧”,如今转身“小而美”,东莲塘村经历了什么?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东莲塘村不遗余力。历经15年,全村100%完成旧村改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垃圾分类处理站、休闲健身广场、家医驿站、篮球场等设施陆续建成,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便利的生活。

  作为义乌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村落之一,土地整治“一子落”,东莲塘村发展“满盘活”。“我们用好用足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奏响共同富裕的奋进曲。”东莲塘村党总支书记任春茂说。整治后,原本高低不平、耕种不便的小田,变成了宜耕宜机的大田,新增耕地100多亩。这些耕地统一流转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在廿三里街道推动下,东莲塘村积极融入“多彩华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探索“1+N”共建模式。以东莲塘村为圆心,通过组织联建、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西京、华溪、郑山头等村发展。截至目前,已推动共富大棚、共享菜园、百亩油茶等11个产业项目先后落地,昔日农村“闲用地”变成了“活资产”,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吸纳农民就业60余人。

  农文旅深度融合,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八月酷暑,城市热浪。地处廿三里街道的华溪森林公园里,群山环抱、色彩青绿,日均气温比景区外低5℃以上,成为暑期市民游客避暑好去处。依托生态优势、自然景观,该街道不断创新打造消费场景,拓展文旅体验,使“凉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为辖区文旅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暑期以来,华溪森林公园日均游客量约1500人次,直接营业收入约46万元。

  在廿三里,派塘柿子小有名气。该街道有着悠久的柿子种植历史,是浙中地区著名的柿子产区,其中属派塘村出产的“牛奶柿”最为出名,该村现有百年以上的柿子树近百棵。派塘柿子色泽鲜艳、软糯多汁、皮薄核小,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近年来,廿三里街道打造“柿子派”品牌,深化柿子产业链、增加柿子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香甜酥脆的麻糖,是义乌及周边市民喜爱的食品之一。2019年,麻糖制作技艺入选义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廿三里街道李宅村拥有15家麻糖制作作坊,年产值超500万元。在街道大力推动下,传统手工麻糖全产业链发展,助推李宅村麻糖加工从最初的“小而散”,发展为如今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依托‘廿家’共富工坊,我们还致力于打造‘李宅麻糖’品牌。”李宅村党总支书记李正浜介绍,通过“线下+线上”联动,拓宽李宅麻糖、华溪谷稻米、雅荷南枣、派塘柿子等本土区域农特产品销路,助力村集体增收45万元,累计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