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壶山,潺潺熟水。地处浙江中部的武义,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从传统的依山靠水到如今的护山养水,勤劳、踏实、聪慧的武义人不断探索着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春品茶香,夏赏莲韵,秋登牛头,冬沐温泉……20年来,武义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高站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升级,加快构建具有武义辩识度的“两山”实践路径。
生态振兴
田野上的破局重生
饭点将至,履坦镇坛村头的民宿悠岚居又迎来了一批客人,老板邵阳武夫妻俩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开的农家乐每年能赚个100多万元,自己的房子不用交租金,店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村里的乡亲,也算是帮村里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邵阳武介绍,自己以前常年开大货车跑长途,又累又不安全,还照顾不到家里,眼看着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2018年,夫妻俩干脆把自家装修了一番,开起了农家乐。
坛头村地处武义江和白鹭溪交界处,由于地势低,加上曾经的环境污染,村里上千亩的土地被河水冲击形成了烂河滩。近年来,坛头村以“五水共治”为契机,累计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河滩整治,将“烂水塘”变成“风景线”。同时,村庄依托拥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修缮6000余平方米濒危建筑,引入文创企业打造美术馆、婺州窑艺术馆、诗人档案馆等十余处文化空间,形成“湿地+古村”双IP联动,实现“生态美”向“产业兴、百姓富”的高效转化。2017年至2024年,坛头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由最初的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
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介绍,目前,坛头正加快乡村度假酒店项目签约落地,有序推进坛头小火车、黑松林农场等项目开工建设,培育乡村旅游新爆点、增长点。作为浙江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试点之一,眼下,该村的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林共体)项目正通过生态修复、文化挖掘与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增强共富协作力,履坦镇今年将完成片区组团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该项目涵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四方面内容,重点谋划坛头等7个村庄的组团共富项目9个,计划投资1.3亿元。
坛头村从烂河滩到“千亩湿地”的脱胎换骨,是武义以生态修复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典型。近年来,武义逐渐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互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历蜕变的土地,还有位于王宅镇的“花田美地”。曾经,这里荒草丛生、无人问津。通过艺术和美好重塑乡村田园,增添项目与业态增加生活意趣,营造出无数东方田园里令人心仪的生活场景,最终促进乡村振兴,这是“花田美地”近十年的探索。
“花田”近6000亩土地全部流转自周边十几个村,依托“花、茶、山、水”自然资源,创造了“千亩花海”的浪漫风景,还创新构建了自然教育研学课程体系。目前,“花田”已经覆盖花卉生产、粮食生产、精品水果、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累计向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超500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财产性增收超4700万元。
同样依托土地,白姆乡用产业活水浇灌出了富民之花。武义白姆乡源口水库水质优良,四面青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极其优异。在这片土地上的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正推动着武义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寿仙谷药业与白姆村创新推行“村集体助理制”,在白姆村流转土地面积达6000多亩,将农户土地租金从每亩400元提升至800-1000元,年租金支出超500万元。基地的建设还吸纳了周边500多名低收入农民就业,每人每年增收近5万元。“多亏了家门口有企业,不用出远门就能赚钱,每天上班路程才十来分钟。”今年55岁的何菊花是横山村村民,在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工作已有17年。除了她自己,丈夫和儿子也在基地干活,一家人的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比起从前靠种植香菇所得的两三万元,收入增长了近10倍。
在该基地的加持下,白姆乡通过将山林流转用于中药材种植,致力于打造以中药材种植、研发、销售为体系的“国药小镇”,有效实现了山林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放眼全县,武义现已形成以寿仙谷医药为龙头,其他企业为骨干的集育种、栽培、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及临床研究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依水生金
流淌中的天赐瑰宝
作为“中国温泉之城”,武义温泉以量大、水优、温度适宜著称。眼下,泡温泉对游客来说不再是新鲜事,而“冷泉”成了武义旅游市场的新宠儿。
“清凉舒适,跟在河水里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炎炎夏日,武义县大田乡善渡民宿的温泉房依旧供不应求,游客祝女士特意带着家人来这里体验“冷泉”,“又能避暑玩水,还能养生,很适合全家人一起。”
为了让民宿里的温泉像自来水那样,水龙头一拧就来,武义去年投入约450万元新建了一条13公里长的温泉管道,从溪里的温泉出水口一直延伸到大田乡,沿途民宿可根据需要安装支线管道,从管道直接取水,以“温泉+民宿”形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温泉原本是冬日经济,夏季冷泉的增加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把民宿一年的旺季从6个月延长到了9个月。
而在温泉出水口——地处武义温泉小镇核心区块的溪里村,则早以“绿谷汤乡”为生态本底,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红色文化”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成了集文化休闲娱乐、山水观光游憩、乡居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特色村。“绿谷汤乡·时光溪里”村宿联盟的民宿全由村民改造自建房而成,目前村民开办的民宿超过30家,带动当地居民就业200余人,增加年收入600多万元。
近年来,武义积极拓展“温泉+”生态经济化转化途径,包括“温泉+疗休养”“温泉+运动”“温泉+食药”“温泉+文化”等旅游新业态,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和独特的养生资源。
除了一汪温泉,武义的水还孕育出了一朵“金莲”。
武义是“中国宣莲之乡”,宣莲距今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天赐宣平黄金土,地育宫廷白玉莲”是世人对武义宣莲的不吝赞美之词。在南部山区,从壶源村的“一亩方塘”开枝散叶,如今宣莲已经遍布柳城、西联、桃溪等乡镇。
眼下正是水果莲的采摘季,中午,柳城畲族镇江下村迎来了几辆旅游大巴的游客,孩子们举着莲蓬追逐,大人们对着荷花拍照。“清晨采摘的嫩莲蓬部分卖给游客,部分发往外地,稍老的就晒干做干莲子。”莲农钟新龙正戴着草帽摘起嫩莲蓬,指甲轻掐即开,露出圆润莲子,“现在村里的干莲子和水果莲都很受欢迎,常有客户一次就买五六十个甚至一百个莲蓬。”
从赏荷花、收莲子、收荷叶,到莲蓬、荷花、莲藕售卖、制售荷花宴,武义已经形成了“产、供、销、加工”的产业链,宣莲从200多年前的贡莲演变成为整个武义南部山区的“致富莲”。近年来,武义不仅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十里荷花长廊”风景,还以莲为媒,深挖宣莲文化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莲茶、莲宴、水果莲、莲子土烧酒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莲产品,实现单一宣莲产品到多元化“莲产品”的发展。2024年,全县莲子种植面积8000余亩,总产量超370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亿元。
绿色矿脉
山林里的共富密码
武义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林地面积162.9万亩,素有“全球绿色城市”“全国天然氧吧”之美誉。在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依山势起伏而建的牛头山鸟巢民宿,诠释着建筑与山水共生的逻辑。“在这里,‘慢’成了生活的底色,可以静静感知旅行最本真的意义。”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表示。浙江牛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林介绍,为了将“让客人住进自然里”的理念贯穿始终,民宿仅有6栋8套客房,每套客房配备独立温泉泡池,泉水则取自地下2300米的深层矿泉。
从“卖山头”“卖木材”到“卖生态”“卖景观”,牛头山景区的保护开发已然成了武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范本。如今,这个武义老牌国家4A级景区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新增的1500米索道,让游客仅需15分钟便可直达山巅主峰,俯瞰天师峰、玻璃平台等核心景观;配套的漂流、森林步道、森林书吧、艾草热敷体验,为人们提供了身心疗愈的新场景。而当初从牛头山上搬迁下来的西联乡16个经济薄弱村,在“村景联建”的新模式下,打开了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景区吸纳了上百名村民,占景区员工的九成,实现了农民变员工。
群山环抱中,武义县白姆乡的下徐宅村有着丰富的林地和中草药资源。曾经,村民守着青山过清苦日子,伐竹、卖竹是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走出困境,该村整合林地资源,创新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林药复合种植的林下经济,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近年来,武义充分发挥森林优势、盘活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畜等特色林下经济,推动林下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发展,将广袤的山林打造成农民的“绿色富矿”,撬动山区致富经济。截至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960.66公顷,总产值超2.6亿元。
茶山同样是武义绿色经济的重要支点。作为享誉全国的“中国有机茶之乡”,2024年,武义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2.58万亩,产量2.0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7.29亿元,带动全县6万多茶农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在更香有机茶业的生产车间里,传送带上的烘青覆盖片源源不断上线,工人忙着分拣、包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于传统茶叶“冲泡饮用”的单一场景,这款烘青覆盖片凭借“可饮可食”的特性,推动消费者从“喝茶”向“吃茶”延伸。而通过多元化产品开发,公司将夏秋茶资源充分利用,使茶叶年生产期延长至200天以上。
如今,武义正通过不断挖掘茶产业多元价值,全力推动县域茶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为绿色经济注入澎湃动能。同时,以“茶+文旅”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采茶研学、茶旅民宿、欢乐茶园马拉松等新业态,并推出茶啤、茶膏、茶餐等30余种茶衍生品,形成“茶+科技”“茶+文旅”“茶+饮品”的多元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