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好山好水好风景 文化赋能新引擎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0019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夏日,走进浦江这座山水之城,满眼青翠。当晨曦刚刚拂过仙华山的层峦叠翠,山脚成片稻田的绿浪深处,几位穿灰白衣裳的老农已开始辛勤劳作。不远处的清溪河面上,几只白鹭扑棱着翅膀,时而掠过水面啄食,时而盘旋起舞,尽现水墨丹青、幸福和谐的美好画卷。

  曾几何时,浦江因水晶加工产业的粗放式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全县牛奶河、黑臭河众多,垃圾乱堆。十几年前,浦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水,扫除生态保护障碍,倒逼产业转型,在浙中大地书写了一段“以水破局、向绿转型”生态变革的佳话,造就了今天“诗画浦江·大美花园”美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浦江在全力守护生态本底、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水晶、挂锁、绗缝等传统特色产业积极蜕变,不断向绿色智造、高端定制方向迈进;光伏光电、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乘势而上,逐步成为拉动浦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浦江920平方公里的希望田野上,文旅融合有声有色,美丽经济活力迸发。仙华山等核心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乡村旅游更是多点开花,农家乐、民宿集群、非遗体验项目等蓬勃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万年上山文化、千年孝义文化、百年书画文化为代表的浦江深厚人文底蕴与青山绿水深度交融,化作群众日常生活的精神滋养,变文化软实力为绿色发展的硬支撑,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 钱关键 项晓丹 张晨晨

  生态筑基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全省居前

  说起浦江,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大街小巷到处响着水晶打磨声。但很多人不知道,浦江也曾一度因水晶污染导致发展困境,县域内90%以上河流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2013年,浦江浦阳江流域治理打响了浙江全面治水的 “第一枪”。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一场以治水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攻坚战在浦江迅速铺开:短短几年间,2万余家污染水晶加工作坊彻底关停,775家畜禽养殖场有序退出,670余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依规拆除。

  铁腕治污换来了生态蝶变。这些年,浦江水生态环境已实现根本好转。截至目前,全县51条支流中,32条达到Ⅱ类水质,清澈的河流成为浦江大地上灵动的风景。

  “当初水晶产业整治时,我们心里也有些困惑。”浦江一家水晶企业负责人戴先生表示,2006年、2011年,浦江也对水晶产业做过整治,但力度远不及2013年。直到看到身边的小作坊一家接一家关停,往日机器轰鸣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他终于明白:“企业必须转型了。”

  之后看到浦江河流变清,生态环境变好了,他在想,当时浦江下定决心整治水环境、治污是多么正确。

  走进位于浦阳江畔的浦江小桥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生产线被透明玻璃隔开,里面的水循环系统不停运转,废水经过处理后重新流入生产线,实现了水的“循环旅行”。

  “现在的水晶加工,早已没了‘脏污’的老景象。如今,全县共有400多家水晶企业,已全部实现污水零排放。”浦江水晶园区相关负责人说,这场“刮骨疗毒”式的转型,把曾经的“脏乱差作坊”变成了“绿色车间”,让水晶产业甩掉了“污染帽”。

  生态环境好不好?数据最有说服力。2018年来,浦江已连续6年跻身全省90个县(市、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前列,去年更以93.64分摘得全省第一。

  在浦阳江上游,一湾清水还创造了“生态收益”的新样本。浦江县水务局通过引入投资主体,创新推行优质水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块运营”模式,带来了16.47亿元直接收益。

  生态的持续向好,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活环境,还悄然改变着浦江基层治理的模样。浦江县大畈乡党委书记张丹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生态治理台账”,但如今台账里记录的不再是“污水点位整改”,而是“村民生态议事会提案”“河道巡查志愿者排班”等资料。“以前治污靠‘硬推’,现在护绿靠‘自觉’。”张丹东说,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辖区不少村庄自发组建了“民间护水队”,全力守护乡村绿水青山。

  山水富民

  激活城乡绿色发展新动能

  午后,来到位于浦江第二大流域壶源江沿岸的大畈乡上河村,有不少来自杭州等地的游客。这个一度无人问津的“空壳村”,如今却凭借山清水秀、古韵悠悠的村落风貌,成为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

  “以前守着好山好水却受穷,现在才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上河村银杏客栈主理人陈毓林说,上河村是个偏远小村,以前环境差,村民都想往外搬;如今,靠着门前这汪秀水,很多村民端上了“生态旅游饭碗”。

  “你看,现在,门前就是清亮的壶源江,游客来了能钓鱼、能散步,旺季时民宿天天满房。” 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说,像银杏客栈这样的民宿、农家乐,村里已有38家,从简约经济型到特色主题款,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浦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蓬勃的生命力,还在于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断被拓宽。走进浦江西部山区乡镇杭坪镇的乌浆村,只见家家户户门前百花争艳、花香四溢。这几年,当地通过种植鲜花,掀起了一股“花经济”热潮,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近两年,浦江新增的大畈乡柳秀湾乡村游、浦阳街道周西坞“水岸光影”及檀溪镇水竹湾漂流等水上休闲旅游项目备受青睐,带动了村民增收。

  “我们特点就是原生态,没想到迎合了城市游客对自然的向往,试营业期间单月营业额就突破了30万元。”浦江柳秀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军说,旅游的火爆还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

  “这几年,浦江县以政策引导为舵、市场机制为帆,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盘活绿色家底,催生出一批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样本。”浦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在工业领域,“绿水青山”的吸引力同样与日俱增。

  “浦江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绿色发展潜力,这是包括我在内很多投资人选择来浦江落户的原因。”金华市纳欣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兴产业模具开发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王琰表示,眼下,浦江正全力推进“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聚焦能源智造、新材料示范与科教人才融合,打造新兴产业集聚高地,带来了很多机遇。

  作为浦江重要的省级高新产业集聚区,这几年,浦江黄宅镇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精准举措,带动了盈旺新能源等几十家绿色科技企业落地。“在新兴产业带动下,我们计划五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助力构建高新区与开发区‘双擎驱动、双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展现绿色工业发展的浦江创新实践。” 黄宅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赋能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生态之美塑形,文化之韵为魂。浦江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浦江人文底蕴深厚,万年上山文化、千年孝义文化、百年书画文化与青山绿水相互碰撞、交融,为浦江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动能。

  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的见证,是浦江最深厚的文化根基。走进上山遗址博物馆,展柜中距今万年的碳化稻米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远古先民“刀耕火种”的农耕智慧。而博物馆外,连片的稻田四季更迭,形成“馆内看文明,馆外赏田园”的独特景致。

  在浦江县郑宅镇,“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家风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口耳相传。百年书画文化,是浸润在浦江人骨子里的艺术气质。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潮流,更是迸发出别样活力。今年夏天,2025“凌云音乐杯”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横空出世”,青山为幕、星空为灯,民乐演奏、乡村音乐节等轮番上演,吸引着来自全国的目光。音乐大咖和众多音乐爱好者纷纷涌入浦江,带动了当地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消费,更让“山水+音乐”的组合成为浦江文旅的新标签,撬动地方文旅休闲产业发展。

  4月27日,2025年浦江全国首届溪流钓大师赛在大畈乡营地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垂钓高手齐聚壶源江畔,在青山碧水间展开智慧与技巧的巅峰对决,活动累计吸引垂钓爱好者和游客超6万人次观赛。

  作为省级乡村博物馆,浦江县大畈乡上河诗乐体验博物馆拥有“中国古代诗歌展示馆”等主体,今年通过举办中小学生唱诗研学等活动,累计吸引县内外研学团队近1万人次。

  今年夏天,浦江县虞宅乡茜溪绿道入选全省第二届“浙江最美绿道”。这条10公里长的景观骑行带,途经浦江前明村等7个村,吸引了众多人来打卡和研学。

  浦江相关部门还在“环茜溪——壶源江15分钟亲水圈”滨水绿道上,投放了首批30辆“小浦出行”共享电动单车,打造了浦江首条引入共享单车的“15分钟亲水圈”骑行游线,串联起新光古村、下湾太极水涧、前明海豹泉、鱼泡泡乐园等乡村景点。

  “从万年上山文化的积淀,到凌云音乐节的潮流碰撞,如今的浦江,既有‘山水如画韵悠长’的生态颜值,又有‘产业兴旺民富足’的文化基底。”浦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生态为纸、文化为笔,浦江正书写着“文以兴业、绿色富民”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文化与生态、产业更深度的融合,浦江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将“诗画浦江” 的名片擦得更亮。

  本版图片由浦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