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永康:五金之都孕育绿色发展新范式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001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当第一缕晨曦掠过方岩山巍峨的轮廓,永康江上碧波泛起粼粼金辉,清晰倒映着两岸新栽银杏林修长的身影。这片曾经以五金车间轰鸣与金属淬火声闻名的土地,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重塑城市肌理。

  以五金产业闻名于世,工业血脉奔涌如江河。而今,永康正以生态建设为如椽巨笔,以绿色发展为墨,在车间林立的产业图景间勾勒出诗意栖居的生态维度——沿江延伸的绿道如翠色脉络,串联起现代化产业园与生态湿地公园;香樟树的清芬与五金车间的生产气息交织成独特的城市气质……

  永康,这座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的城市,正将五金工艺的匠心精神注入生态建设,用锻造锤的千钧之力雕琢绿水青山。今天走进三座村庄,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如何在丽州大地实现浑然天成的辩证统一,书写五金之都绿色发展的壮美诗篇。

  ■ 沈超 董碧冰 李一正 王玙铮

  奏响乡村振兴

  “交响乐”

  浪漫诗意的乡村民宿、网红云集的咖啡馆、土色土香的农家乐……行走在永康市唐先镇秀岩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幢幢小楼房整齐排列,花木郁郁葱葱,蓝天白云和碧水,颇有“人在画中游”的意境,随手一拍便是令人沉醉的乡村画卷。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秀岩村家家户户以“红纸”为生,不少村民在当时一跃成为“万元户”。但这样的发展,却带给村庄环境极大压力。为改善环境,20年前,秀岩村党员干部带头拆旧建新,通过环境整治,让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如今,破旧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了省五星级文化礼堂,废弃的小楼也变成了书香四溢的农家书屋。

  良好的生态资源,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更为村内“晓”系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舞台。

  夜幕降临,白天的暑热渐散,“晓咖啡”村咖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主理人王虎热情地向顾客推荐这里的特色,店内外坐满了客人,人们喝着咖啡,伴着虫鸣与山风,享受着最惬意的休闲时光。“咖啡店是由村里老屋改造的,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请专业设计师设计装修风格。”王虎说。

  谈起为何选址到乡村,王虎笑着说:“随着秀岩村乡村旅游的兴起,我决定将咖啡店开进村里,让游客在山水自然中也能感受到一杯咖啡带来的惬意。”从此,“晓咖啡”正式加入秀岩村的“晓白楼”“晓厨”“晓舍”等30多个“晓”系列业态矩阵。为了更好地融入乡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王虎还将唐先镇的上考红糖、红富士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与咖啡进行结合,让游客品尝到山水滋味的同时,也让村民的农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值。正是这样的独家饮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尝鲜。

  绿水青山成了最好的招牌,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打卡,也让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到了秀岩,一片不大的葡萄田隔离了喧嚣,世界在这里安静下来。群山和绿野铺陈,释放了广阔的天际,在我们的楼上可以看到最美的夕阳。”此前在上海工作的李华栋说,回乡创业后,再次发现永康蕴含的无限潜力和魅力。

  在秀岩村乡村咖啡馆,不仅能品味到醇厚的咖啡,更能看到乡村振兴的新希望。通过环境整治、老屋改造、创新业态,秀岩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带动了周边业态的发展,更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机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垃圾分类

  催生美丽经济

  盛夏时节,走进永康市舟山镇端岩村,放眼望去,村口的荷花竞相绽放,满池荷叶如碧伞舒展,粉白的荷花点缀其间,清风拂过,清香阵阵。惊叹之余,人们又被荷塘附近凉亭里的当地特色小吃吸引。糖洋糕、三角饼、永康豆干、树叶豆腐、青团、红糖馒头……一口咬下,儿时记忆、妈妈味道涌上心头,一时间,乡愁与美味齐飞。

  这幅生态宜居的田园画卷背后,藏着端岩村通过垃圾分类实现美丽蝶变的密码。

  端岩村地理位置特殊,位处永康“大水缸”——杨溪水库上游。美丽的水库、湿地,在为端岩村增添独特生态魅力的同时,也赋予了端岩村更多生态保护的责任。

  自2016年开始,端岩村通过不断摸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端岩模式”,通过二次分拣,充分挖掘各类废弃物的资源价值,构建“收集—分类—评级—处理”的闭环系统,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步步精心”,村内垃圾减量90%的同时,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85%。通过推广垃圾分类,村内的垃圾从“有”变“无”,也让美丽乡村成了美丽风景。

  依托良好的生态风光,端岩村不断擦亮乡村旅游金字招牌,也让土特产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来游玩的游客,大多会购买村民自产的土特产及周边的农副产品。不仅如此,村内餐厅的瓜果蔬菜也是村民自种的,光这一项就能增加不少村民收入。”端岩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说,今年村内正进行1000多亩农田片区化改造,其中一部分明年将种上油菜和荷花,到时,生态发展带动产业发展,让百姓、村集体双增收。

  漫步端岩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这场以垃圾分类为起点的生态实践,构建起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化保护网络,让村庄在青山绿水间,以美丽经济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

  养蜂村里的

  甜蜜画卷

  踏入永康市龙山镇雅贵村,万亩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田铺展眼前,昔日分散的坡地、荒地经整治后,化作“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生态画卷,稻田与生态沟渠交织,步步皆景,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又孕育出“金山银山”的希望。

  “万亩方”土地连片整治,让雅贵村的生态颜值实现跃升,不仅荒地变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更通过保留农业生产功能,轮种油菜花、向日葵、水稻等农作物,构建起层次丰富的田园生态系统,让“推门见景”的特色风光成为村民生活的日常。

  生态环境的蝶变,让这个蜜蜂养殖专业村迎来新生。依托整治后的田园风光,雅贵村建成3000平方米蜜蜂文化研学基地,将“蜂元素”与生态景观结合,描绘生态与产业相得益彰的现代乡村新图景。同时,成立永康市蜜香养蜂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养蜂资源,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运营、统一市场销售。更关键的是,该村计划启动共富工坊建设项目(蜂产品加工基地),旨在延伸产业链条,突破发展瓶颈。

  暑期,雅贵村新建的蜜蜂文化研学基地迎来了研学的热闹景象。孩子们在基地内饶有兴致地辨识各类养蜂工具,学习蜜蜂知识。走出展馆,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稻浪翻滚的百亩良田。“在这里既能学到蜜蜂知识,又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非常开心。”一游客参观后说。

  据了解,蜜蜂文化研学基地一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从昔日单一的蜂产品销售,到如今的研学体验、乡村旅游,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带动产业发展的 “金山银山”。雅贵村党支部书记朱德亲说:“基地不仅让蜂产品有了更宽销路,更让生态优势变成了发展优势,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双增长。”

  远处,连片稻田随风起伏;近处,研学基地热闹非凡。雅贵村通过“万亩方”土地整治工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描绘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甜蜜画卷。

  近年来,通过系统化的生态修复工程和智慧化管理体系,永康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山水格局得到全面优化——杨溪水库、太平水库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全市新(改)建污水管网5.33公里,完成率达113%;实施“五彩森林”计划,种植香樟、银杏等乡土树种120万株;打造众多和美乡村与旅游胜地,还催生了影视文旅融合产业、环保装备产业集群等新经济业态……一张张漂亮答卷的背后,是永康从工业重镇到生态示范的美丽蝶变,映照着这座浙中古城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

  站在永康江畔,碧波与绿岸相映,白鹭与游鱼共舞。这座城市的生态转型证明:当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交融,绿水青山不仅能成为金山银山,更能孕育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本版图片由永康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