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牛角村”变身国际文化创客村,游客纷至沓来;曾经地表水达标率为零的河流重现碧波,连续九年获得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垃圾发电厂宛如花园,循环经济产值惊人;古老的陶艺、红糖与铁皮石斛交织出绿色共富的新图景……
义乌,这座以“全球小商品市场”而闻名的国际化城市,正以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生态文明的考场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为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书写了生动的义乌样本。
■ 何贤君 陈健贤
重塑绿水青山
的生态基底
义乌的“两山”转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起步于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壮士断腕的治理决心。作为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先发地区,义乌也曾面临水环境污染、垃圾围城、空气质量不高等多重挑战。实现“两山”转化,首要任务是修复生态伤痕,筑牢绿色发展的根基。
碧水攻坚,再现清流。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义乌生态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曾经,义乌的地表水达标率一度为零。面对困境,义乌以“五水共治”为抓手,全域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截污纳管、工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补水与修复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了从“达标率为零”到全域消除劣V类水,再到地表水达标率100%的历史性跨越;连续九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并建成全省首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
义乌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稠城街道等社区,“两定四分”垃圾分类模式已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全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高达98%以上。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之困,更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屏障。
守护蓝天白云,同样是民生所系。通过持续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三大结构”,协同治理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污染,义乌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PM2.5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七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背后都是科学精准的管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系列生态攻坚战,不仅偿还了历史旧账,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为“美丽经济”的萌发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激活美丽经济
的多元路径
夜晚的大陈镇八都溪畔,水上夜市的彩灯倒映溪面。村民宣军芳快步穿梭在自家店铺间,一会儿帮游客开椰子,一会儿推荐实惠的游泳用品。“这几天天气热,生意特别好。”她边核对订单边笑着说。这位曾在城区经营饭店的村民,发现家乡旅游兴起后毅然回村创业。
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义乌立足自身商贸基因和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红绿融合型”“平台经济型”“农桑强链型”“低碳循环型”四大转化模式,如同四驾马车,共同拉动“美丽经济”蓬勃发展。
义乌充分发挥其全球商贸网络和会展经济的强大优势,为生态产品搭建高能级交易平台。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就是其中的代表。它通过设立共同富裕展区、山海协作展区,为浙江生态优势区提供免费展位,助力他们的优质农林产品“破圈”出道,累计成交额已超540亿元。同时,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借助Chinagoods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森博会”,极大拓宽了生态产品的展销渠道。
在深耕生态农业的价值链上,义乌选取特色农产品,通过生态化种植、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不断拉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森山健康小镇的铁皮石斛产业,就以绿色生态技术为基础,种植高品质铁皮石斛;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出保健品、饮品、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年产值超7亿元;义亭镇通过建设标准化蔗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同时深度挖掘红糖文化,打造“红糖飘香”精品线,带动沿线农户年均增收5万余元,让古老的甜蜜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义乌还将生态环境治理本身,转化为产业和发展机遇,处处诞生了点“废”成金的绿色奇迹。
赤岸镇华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处理着义乌全市大量生活垃圾、污泥和餐厨垃圾。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每年4亿度电和220万吨工业蒸汽,园区废气排放达到欧盟标准。这个花园式工厂有效处理城市废弃物,2024年产值达35亿元,是“低碳循环型”转化的典型范例。园区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周边村民带来工资性收入超亿元,实现了绿色成果共享。
义乌还创新性地以党建引领,发挥国企优势,结对乡村,将生态治理、红色资源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四大模式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义乌“两山”转化的立体图景,生动诠释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筑牢长效转化
的制度保障
义乌植物园的鹭鸟翔集,双江水利枢纽的浩渺烟波,串联起望道森林公园的30公里生态廊道……这些镶嵌在都市群的生态明珠,见证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成效。
近年来,义乌市成功入选省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先后实施义乌植物园、双江水利枢纽等3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建成华溪、望道、德胜岩等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南江省级湿地公园,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两山”转化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
首先,义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让“绿水青山”有了清晰的价格标签。同时,创新水权交易、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市场化手段,使生态资源成为可以融资、交易的资产,激活了沉睡的生态资本。截至目前,义乌市红糖和铁皮石斛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4亿元和10亿元,红糖产业带动近10万人就业,红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次,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义乌深化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农房等资源资产,为乡村导入新产业、新业态扫清了制度障碍,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村民通过入股、参与经营,真正成了“两山”转化的主体和受益者。
此外,义乌还在美丽乡村精品线、村庄发展等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确保绿色发展的有序推进。构建起以政府引导、国企参与、社会资本投入、村民共建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保障了重大生态项目和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由八家国企与镇村合力,差异化打造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辐射200余个行政村,建成280公里美丽乡村大环线,吸引58个超亿元项目落地,带动20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建设。
无论是森山小镇的石斛育种、华川产业园的垃圾处理技术,还是共富工坊的电商直播,都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义乌亦注重引进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大力培育本土农民技术员、电商人才、乡村创客,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
行走在义乌大地上,红糖的甜糯、石斛的清香、陶土的质朴、创客的活力、溪水的清冽……每一种气息都在诉说着绿水青山的故事。从一个商贸名城到生态实践创新的高地,义乌以实干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为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在这片涌动着市场活力的热土之上,生态与经济的和弦正谱写出一曲和谐发展的动人乐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