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第一次响彻之江大地时,兰溪这座工业老城正面临着凤凰涅槃的历史抉择。20年来,兰溪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用实践诠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
如今,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共生;在这里,绿色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更是开启未来的金钥匙。
■ 陆欣 汪雪吟 蒋宇欣 陈志恒
产业的改变
破茧蝶变绿生金
转型的篇章,始于昔日机器轰鸣的土地上。走进浙江红狮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绿意环绕、空气清新。通过超4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投入,企业实现了氮氧化物减排68%、二氧化硫减排50%的跨越突破,粉尘控制达到“运料不见料”的清洁水平。这一“绿色智造”模式还被推广至老挝、印尼等国家。
绿色转型的浪潮不仅重塑了传统产业,更催生了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沿着这条“焕新”之路来到欣旺达浙江锂威产业园,从建筑材料、运营管理、能源使用再到绿色生产线,低碳元素处处可见。自投产以来,欣旺达浙江锂威产业园不断加强数字化工厂管理、智能化物流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绿色能源系统。
近年来,兰溪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开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的决策和金华市委、市政府“十条重点产业链”布局要求,培优育强具有兰溪辨识度的“1+4+X”主导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竹节节高”:纺织服装产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在链主企业欣旺达带动下“从无到有”、聚链成势,相关企业产值超百亿元;新材料产业“筑基立柱”,镁材料研究院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显示及信创产业“焕屏出彩”,光膜小镇集聚企业3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承古开新”,从传统中药向合成生物、医疗器械等领域拓展,续写“千年药都”辉煌。
与此同时,紧盯前沿技术,提早布局未来产业,为体系升级持续筑基。
产业的“绿色转身”,也推动了整座城市环境实现“深呼吸”。如今这里的天更蓝、气更清、水土更净,这座老工业城市,真正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交融共赢。
水的改变
碧波重现鱼满仓
“刚出水的兰江野生鱼咯!”清晨5时,天光未亮,兰江畔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薄雾缭绕中,一筐筐新鲜渔获整齐排列。
“今早刚捞上来的黄颡鱼,都是地道的野生货!”渔民陈富闰一边招呼顾客,一边麻利地分拣渔获。今天,他的收成不错,河虾、黄颡鱼、石斑鱼都有。“光河虾和黄颡鱼就捕了6公斤,卖完能挣500多块钱呢。”说起现在的生意,陈富闰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兰江水质变好了,鱼虾多了,连杭州、金华的食客都专程赶来,就为尝这一口江鲜。”
“兰江鱼有种独特的清甜,家里老小都爱吃。”正在挑选鲫鱼的市民邵景莲说:“好水质养的鱼,我们吃得更放心。”说话间,她手中的鲫鱼突然甩尾,溅起几滴清凉的江水。
这跃动的渔市,正是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兰溪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
从“清三河”大会战到剿灭劣Ⅴ类水,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到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一系列硬核举措让兰江重现碧波荡漾。
监测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芝堰水库、钱塘垅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全市5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兰溪实现全省跨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九连优”,成为金华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在兰湖度假区,变化更是天翻地覆。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养殖场,猪圈、鸭舍随处可见,当地通过关停235家畜禽养殖场、实施库区清淤、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等举措,让兰湖一跃成为鸟类“天堂”。
目前,兰湖度假区监测记录到的177种鸟类中,有包括彩鹮、东方白鹳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鹗、白琵鹭等35种二级保护鸟类。
从监测数据到百姓体验,从考核指标到市场活力,兰溪用多年坚守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村的改变
生态铺就致富路
从市区出发沿着江畔驱车半小时,白露山麓下的黄店镇王家村便映入眼帘。暑期的王家村格外热闹,“花海白露、康养王家”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香囊要这样缝,艾草才能包得紧实。”在村民王阿婆的农家小院里,来自杭州的周女士正带着两个孩子学习制作传统香囊。院子里飘着艾草的清香,孩子们的笑声在古朴的屋檐下回荡。“没想到这里这么有意思,孩子们都不想走了。”周女士笑着说。
几年前,王家村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这里已蜕变为集山水观光、农旅融合、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王家村相关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涨到了3.6万元,翻了一番。特别是乡村旅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饭’。”
今年暑期,村里的白露山水上乐园成了网红打卡地。8月推出的黄店版“男生女生向前冲”水上竞技项目,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而在占地200亩的“那片林CLUB”自然营地,孩子们正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体验森林探险。“这里不仅是游乐场,更是自然课堂。”营地负责人介绍,“我们的研学项目特别受欢迎,周边城市的游客都抢着预约,孩子们在这片森林里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知识,简直乐不思蜀。”
沿着白露山继续北行,女埠街道渡渎村的“文化+”模式同样引人注目。这里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教育+旅游”为理念,全面流转改造闲置老建筑30多栋,成功打造了枫山智慧馆、文创生活馆等一批新兴业态。
走进六艺馆,孩子们正在体验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赏月轩内,游客们沉浸在章懋家训诵读的氛围中。村里还引进了文创工作室,以考神文化IP为主线,开发出“青衿”体验、科举制度科普等研学课程,开启“沉浸式研学游”新模式。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渡渎村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增收20余万元,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游埠镇洋港村,乡村振兴的“未来版图”正在展开。骑行驿站里,驴友们正在整理装备;共享田园中,游客们体验着农耕乐趣;萌宠乐园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已落地10余个特色项目,吸引270余批考察团队,月均游客超5000人次。更可喜的是,村里不仅新增就业45人,还吸引了12位返乡创业者。村经营性收入最高增加至100余万元。
夕阳西下,山间的欢声笑语与潺潺溪流和鸣。从王家村的生态康养,到渡渎村的文化复兴,再到洋港村的未来乡村建设,兰溪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这些村庄的蜕变都在诉说,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乡村振兴的蓝图就能照进现实。
人的改变
乡愁唤醒新活力
当乡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时,兰溪这座江南古城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昔日的老工业城区,如今正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着转身。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那些见证岁月变迁的街巷里弄,正在被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重新诠释。
傍晚,女埠街道的暑气开始悄然退散。“码头来信”咖啡馆3楼露台上,最后一抹夕阳温柔地抚过兰江水面。此时,咖啡馆迎来了一天中最富诗意的时刻。
露天的桌椅间,三三两两的客人正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有人捧着拿铁,任由江风轻抚发梢;有人对着笔记本电脑,偶尔抬头望向江面发呆;还有情侣依偎在角落,分享着一块提拉米苏……
谈起为何选址兰江边,咖啡馆主理人之一的卢飞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女埠长大,当年进城读书,就是在江边的老轮渡售票厅买票坐船,对这里感情很深。”
这份刻进骨子里的乡愁,与合伙人方佳不谋而合。在外打拼十余年的他,总惦记着在女埠的那幢老屋。
借着古街开发的契机,他们租下老轮渡售票厅,经过精心改造,将古村的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中。
如今,这里已成为骑行爱好者郑旭明和朋友们常聚的场所。“你看这江水多美。”郑旭明转动着咖啡杯,摩托车钥匙在桌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据了解,咖啡馆开业至今已接待超过两万人次,月营业额稳定在10万元左右。
老街坊们常常感慨,如今飘着咖啡香的地方,正是当年卖船票的窗口。那些曾经攥着船票奔向远方的少年,如今正以全新的方式回到这里,改变这里。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兰棉文创园里,徐皓将斑驳的老厂房改造成沉浸式剧场;横山路上,菲儿把传统老店变成了飘着法式甜香的精致餐厅;就连闲置多年的老屋,也在徐锡军的巧思下重获新生,成为书香四溢的文化空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共青团兰溪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青年主理人重点培育集聚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这片践行“两山”理念的沃土上,青春与乡愁正碰撞出绚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