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碧水蜿蜒。在浙中金华婺城的绿水青山间,一场持续二十年的美丽变革正悄然发生。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以来,这片土地便开启了一场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实践。
从“靠山吃山”到“护山富山”,从“一方水土”到“一方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泽民生的“幸福靠山”。一库清水滋养出双赢的“水经济”,一片山林焕发出共富的“林碳机制”,一头“熊猫猪猪”带动整条产业链蓬勃发展……婺城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之歌越唱越响。
■ 马晓芬 曹静怡 陆欣
绿水青山 淌金流银
凌晨四点,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的田野还笼罩在一片晨雾中。村民张洪森和妻子已手持镰刀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茭白采收。“从凌晨四点干到上午九点多,每人每天能收300斤左右。”张洪森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却难掩丰收的喜悦。
他们收割的不仅是茭白,更是生活的希望。依托琅琊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后金村的茭白田采用金兰水库的优质冷水灌溉,茭白肉质鲜嫩、口感清甜,上市后始终供不应求。
作为金华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金兰水库一直被誉为城市的“大水缸”。而如今,当地正将这一库碧水转化为“液态黄金”,以水兴业,以水富民,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水经济”。
距离茭白田不远的毛栗山背,金华好水润婺包装水厂内,全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瓶瓶“活泉49公里”天然饮用水在机械臂的操作下整齐排列,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作为饮用水市场的新锐品牌,水厂以5640万元的投资打造出了现代化的生产线,年产能达8万吨。通过全链条品质管控,这款“金华好水”正稳步走出浙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股“活水”。
循水而上,来到金华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另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卷正徐徐展开。暑假期间,一波又一波的孩子来到这里,在保护区的实景展厅中,聆听森林深处的鸣叫,辨认珍稀动植物的身影,感受自然生态的原始魅力。
作为我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总面积达9549.82公顷。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84种,占全省总数的27.98%,堪称一座“生物基因库”。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涵盖6个植被型组、14个植被型、21个植被亚型及63个群系(组)。“这里是浙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向赣西、闽北、皖南、浙东扩散的生命通道,对维护华东生态网络完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保护区已成为珍稀濒危物种,尤其是中华穿山甲的重要保护研究基地,持续开展穿山甲收容救护、人工繁育、资源调查监测等关键项目,为物种存续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守护好它们,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每次巡山时,沙畈乡银坑村村民陈慧瑜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在南山一带,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他一样,放下了砍伐的斧头,扛起了巡山护林的责任,从昔日的资源索取者,变成了生态守护者。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村民利益的最大化,保护区也创新实施“林碳水共富补偿机制”:在水源涵养区范围内,省级生态公益林在原有补助基础上,每亩再增10元补偿,3年来累计向村民发放资金413万元;2024年共争取水源环境保护及公益性补助资金4849.68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引导村民从“靠山吃山”转向“护山富山”,银坑村等周边村落也逐渐成长为生态保护的新生力量。
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片绿,都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发展的资本、文明的底色和未来的希望。
文旅融合 引客生财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婺城以生态起笔、用文化着墨,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隐匿于长山乡山水之间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自2021年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成为区域文旅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不仅是在做养殖,更是在搭建一个融合文化体验与旅游休闲的复合平台,让更多人能够沉浸式感受金华两头乌猪的文化与魅力。”牧场总经理黄迎军介绍。近年来,牧场持续发挥强劲的带动效应,已为周边村镇导入客流超过80万人次,带动千余名农民就业,累计助农增收1520余万元。
文旅融合带来的热潮,不断向外蔓延。距牧场不远的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果农马顺书切身感受到旅游经济的红利。“一到周末,到处都是游客,连停车都成了难题。”他的果园种植“红美人”柑橘、草莓和樱桃,吸引了许多游客顺路前来采摘体验。前年果园收入突破40万元,即便在行情普通的去年,也盈利20多万元。发展的热潮循着公路与溪流漫涌而至,浸润了整个村庄。夏季,亲水景观、美食街和水上乐园人气旺盛,特色民宿更是一房难求。
“过去村民多靠外出务工或种植苗木为生,收入有限。但自‘熊猫猪猪’落地后,整个村庄都搭上了‘旅游经济’的快车。”新昌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新昌桥村日均游客逾千人次,单日营业额峰值高达5万元,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文旅融合的春风,不仅吹拂了新昌桥村,也悄然唤醒婺城更多乡村。在安地镇岩头村,村民夏卫萱正在果园里忙碌。“现在不光农家乐生意好,这些有机瓜果都成了游客抢购的紧俏货。”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曾面临发展困境的村庄,通过推进梅溪治理、实施“五水共治”和新村建设,焕发出全新生机。清澈溪流映照白墙黛瓦,传统黄泥土墙与现代民居相映成趣,构成动人的乡村振兴图景。
近年来,岩头村以非遗保护与开发为核心,打造“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成功引入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等文化业态。每逢周末,前来体验扎染、茶道与乡村慢生活的游客络绎不绝,古老村落绽放出崭新的文化魅力。
位于长山乡安脚村的婺州安脚雷迪森庄园,则是一处隐于南山深处的度假区,宾客在此可沉浸感受绿水青山的自然馈赠。曾经的“空心村”实现美丽蜕变,成为“一揽南山秀,半枕溪涧眠。”的桃源胜境。
民宿经济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正持续为婺城乡村注入新动能。在安地镇雅傅村朱山脚,金华十二杉房开元名庭度假酒店以“民宿+”模式诠释无限可能。酒店依山而建,保留原址十二棵杉树,融合金华地域文化特点,形成绿色生态、温馨惬意的乡野风格。夏日烧烤派对、烤全羊、草坪露营与室外唱吧等特色活动,让游客在自然宁静与丰富体验之间自由切换,实现住宿与文化娱乐的完美交融。
素有“婺城小九寨”美誉的箬阳乡琴坛村,村民朱竹凤将自家楼房改建为特色民宿,旅游旺季时忙得不可开交。随着琴坛村乡村旅游名声渐响,村里推出的“客家文化”体验项目推动旅游模式从“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民宿成为乡村发展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婺城区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以民宿撬动乡村旅游产业,持续深化“民宿+”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色民宿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散落于各乡镇的特色民宿,犹如一串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珍珠,有的古意盎然,有的质朴天然,有的精巧别致。花石相映,山水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城乡融合 双向奔赴
二十载光阴荏苒,一场发展与回归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一边是偏远山区村民走下山、迁新居、谋富路的安居创富工程稳步推进;另一边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溯流而归,用新知与热忱重塑乡土产业样貌。
7月18日,对于莘畈乡的村民张芳有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他在井下村填写了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的申请表,一生期盼的安居梦终于照进现实。井下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与发展长期受限。改变,成为几代人的共同心愿。
婺城区此次推进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精准聚焦地理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旨在系统性改善山区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推进饮用水源保护与自然生态修复。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三大目标,政府为村民量身定制多元化安置方式,真正让政策善意流入百姓心坎。
这不是婺城首次实施异地搬迁——至今全区已建成7个移民新村,完成3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的搬迁工作,累计帮助1.35万名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与此同时,一股青春之风也正拂过婺城的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重返乡村,他们不甘于仅仅做乡愁的缅怀者,更要成为乡土的再造者。
在雅畈镇车坞村,“95后”青年傅统子承父业,接手神农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后大胆突破,先后打造“小长城”、彩色树林等景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今年3月,他趁势推出“乱石咖啡”,迅速跻身金华网红打卡地前列,为乡村文旅注入全新活力。
在琅琊镇徐联村,另一位“95后”青年朱潇,正用直播和产业链思维重塑传统养殖。她的鸸鹋养殖场现存种鸟400余只,年出苗超4000只。她不仅每日直播捡蛋、拓宽销售,更推出“借苗生钱”模式:免费提供幼鸟交由村民散养,成鸟后统一回收,有效带动周边共富。
“00后”的杨馨,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婺城,担任杨桂芳家庭农场副场主,管理1100亩稻田。她频繁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入选浙江省“头雁”培育计划,学习数字农业与全产业链管理,并创新建立“农场+农户”技术共享机制,助力周边亩产提升。
人居环境的持续蝶变与创业生态地不断优化,如双翼展翅,托举起这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村真正成为安放乡愁、播种梦想、收获价值的沃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婺城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