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辖内,四明山的余脉如翠龙蜿蜒,层叠的丘陵山峦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蕴铺陈眼前;从四明山顶俯瞰,万顷沃野之间,禾苗青翠、稻浪起伏,孕育出“和香米”“永和红”等农作物,更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茂林修竹深处的村落中,农家院落绿意盎然,依托生态美景兴起的乡村旅游蒸蒸日上,真正实现了从“生态美”到“共同富”的华丽转身。
绿色,是永和镇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这座浙东小镇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镌刻为发展底色,以生态立镇为锚点,紧握生态资源这只“金画笔”,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持续深挖生态产品价值潜力,让生态优势逐步蝶变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赢之路。
■ 孙金良 沈嘉玲 陈谢劼
执生态之笔 绘青绿新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四明山北麓,永和镇在鸟语花香中缓缓苏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稻田翻涌碧浪,村落掩映翠竹。风拂过处,竹叶簌簌生香;空气之中,泥土沁润芬芳。这片被授予“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浙江省森林城镇”“省级3A级景区镇”等称号的土地仿佛沉浸于一片绿色的海洋,宁静中透出生机。
然而,数年前,这片青青绿地也曾有它的隐忧。碎片化的耕地、闲置的厂房、低效的用地,如同一颗颗蒙尘的明珠,静待被重新擦亮。
转变始于一场深刻的土地“革命”。3年前,素有“虞东粮仓”之称的永和镇,组建专项排查组,逐村逐地块核查闲置等情况,建立“一户一档”问题台账,并联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整治。与此同时,永和引入专业团队,采取深耕松土、增施有机肥等技术,逐步提升土壤肥力。历经持续努力,累计完成470余亩耕地功能恢复,让曾经闲置的土地重焕生机。
漫步在新复垦的田野间,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连片的秧苗在风中舒展,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以前这里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现在变成整片的良田,看着心里就亮堂。”村民的感慨中洋溢着喜悦。
“生态是永和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永和镇相关负责人说。在守好生态底线的同时,永和镇着力盘活存量资源,让土地释放最大价值。通过精准施策,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余亩、盘活“用而未尽”土地11亩、推进70亩“低效用地”再开发。这些沉睡的资源被逐一唤醒,为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育绿色动能 拓转化新路
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永和镇以创新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打造特色产业、推动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路径。
贯穿永和镇的杭甬运河,曾是千年商贸的黄金水道,如今正成为绿色振兴的新动脉。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为指引,永和镇启动了联甬临港产业区项目,推动这一古老航道焕发全新活力。作为绍兴“H形千吨级航道网”的核心枢纽,该产业区率先打造全国首条内河“零碳航线”,全线投用新能源船舶与集卡。
据测算,该项目年吞吐量达300万吨时,可节约燃油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万吨。更为实实在在的是,以上虞热电企业用煤运输为例,通过“散改集”及“水运+新能源集卡”模式,运输成本降低10%—15%,全年可节省近700万元。
紧扣绿色低碳趋势,永和镇积极布局新能源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从甲醇动力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到整船制造与配套服务,推动产业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今年5月,绍兴蓝城船舶制造项目落地建设,年产100艘甲醇动力新能源船舶,目前已获订单47艘、总产值超2.8亿元。更令人期待的是,全球首台套纯甲醇电动新能源智能船舶将于9月在永和下水。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带动配套产业产值超过15亿元。
产业转型,既要拥抱新业态,也要升级旧动能。在浙江精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场“绿色蜕变”悄然发生。企业从生物降解材料延伸至3D打印业务,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实现能耗下降。“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能耗反而降了下来,绿色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项目负责人韩荣彬如是说。
在永和,绿色转型不是替代传统,而是为其赋能。以本土企业绍兴联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展年产60万吨再生钢材项目,不仅实现年产值18亿元,更带动下游金属加工产业链整体升级。通过集中预处理模式,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40%,资金周转率提升25%,真正体现“绿色即效益”。
融文旅业态 赴共富新约
在坚实的生态本底支撑下,永和的乡村早已超越“单纯看景”的旧模式,化身为一个可游玩、可体验的立体文旅空间。近年来,永和镇在守好生态底线、盘活土地存量、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坚持以“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持续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让绿水青山不仅可以“观赏”,更可“游玩”、可“收益”。
这份生态红利,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农创客奔赴而来,与永和赴一场“绿色共富之约”。在新岙村的车厘子种植基地,农创客王华兴凭着一股韧劲,成功实现了车厘子“北果南移”,打造出一处集经济效益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点。而在朱巷村的上虞苗艺农场,农创客卢电波通过网络平台热情推介果树盆栽,让游客能够“把永和的绿意带回家”,让生态之美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如果说农创客的实践是点上出彩,那“永和有礼”共富品牌的发布,则是永和将农特产升级为文旅IP的关键一跃。去年,永和镇发布“永和有礼”共富品牌,从此,当地的农特产换上了“文化新衣”。大米、番薯干、粽子等带着乡土气息的农产品,与3D打印技术打造的文创工艺品、适配日常生活的智能小家电创新融合,成了游客和在外游子争相购买的“文旅伴手礼”。
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永和镇步履不停。谋划项家桥村青贤岭古道项目,将自然野趣、何云故居的红色记忆、永和馆的乡土文化、麻岙湖的湖光山色四大核心资源串联成线,打造出一条兼具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的浙东特色文旅廊道。同步推进的永和清美现代农旅综合体——东方凤耘谷,以“五区共富”为核心规划理念,重点打造环湖水杉风光带、春风田园路,并统筹建设农旅休闲区、水上休闲区、智慧农业科创区等功能板块,形成“观、游、学、产”一体的空间布局。
“我们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永和镇相关负责人说。从耕地复垦唤醒土地生机到运河复兴激活绿色航运,从农旅融合点亮乡村经济到产业升级筑牢绿色根基,永和镇以绿色为笔,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更好守护生态底色,持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让“浙东明珠”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