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文山
大家都知道我是词人,作词的词,词人跟诗人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在古代,这种分类不是很明确。
诗词本一家,是因为以前的诗或词,不能像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入乐之后成为完整的作品。但我们知道,宋词是有配音乐的,宋词的词牌名在那个年代是可以配上音乐的,只是朝代更迭之后,这些音乐没有留下来,但是音乐的格式留下来了,所以后世会有这些词牌名。大家根据词牌名去填里面的内容,词牌名不会变,比如“一剪梅”“浣溪沙”,这些名字不会变,文字的格式也不会变,但需要重新填另外的内容。
时至今日,现在的诗词与从前的差别很大。诗更多是服务个人的情感,比较主观。而我们创作歌词是“服务业”,它服务一张专辑、一个歌手、一个团体的情感。通常可以这样理解,你可以从诗人的文字作品中去窥探、臆测这个人的童年、这个人的价值观、这个人的思想,因为他很主观地去描述、去保存、去记录自己的情感,所以诗人的创作是主观的,主要是服务个人的情感。但词人不是,我们是服务别人的情感,服务一张专辑、一部电影、一个戏剧甚至一场活动。所以比较难从文字去窥探或者判断这个词人的价值观、情感或者是他的过往,因为我们在服务一个歌手、一个专案、一部电影甚至一个城市,这个差别很大。
所以诗跟词在当下,创作背景、服务的对象、创作的主客观都很不一样。诗人写诗比较主观,但词人是客观性的创作,甚至我们创作时还有一种元素叫“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意思就是绝大多数人会遇到的情感状态,最适合写成流行音乐。
另外就是人称代词的使用,词一定要用“你我他”,诗不需要,它可以用落叶去形容乡愁,用蚂蚁去形容童年,它可以拟人化,然后用一些代词去象征自己的情感,比如以空荡的客厅、沸腾的热水,去形容自己的遭遇。整篇诗写下来没有“你我他”是可以的。但是词不行,词是服务人的情感的,人称代词“你我他”,或者复数“你们我们他们”,都一定要有。因为要让唱歌的人知道这在唱我的故事、我们的故事,还是在唱他们的故事,要把人称代词代入到歌词里,他才能感同身受。所以有时候我们听流行音乐,会觉得失恋的时候听失恋的歌就很有感触,好像这首歌在唱自己的感受,因为里面有“你我他”。
另一个就是韵脚的使用。韵脚会让文字的行进有节奏感,有音乐性,会辅助音乐的听觉。所以歌词创作的时候要注重韵脚的使用,就像古代的韵文一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背下古典诗词,因为有平仄、有对仗、有韵脚,它不需要入乐,都带有音乐性,所以纵使一篇汉赋再长,你都背得下来。
这是我要分享的歌词创作的三个要素,首先是人称代词的使用,再就是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最后是韵脚的使用。
(摘自2025年5月29日方文山在“方文山个人艺术品捐赠仪式暨读者见面会”上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