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干婧
通讯员 边富良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诸暨市店口镇的海亮股份浙江铜管事业部盘管线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楼”的天然气熔铸炉。“这是我们的核心熔铜装置,相比传统电炉更环保、更智能,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熔铸炉已历经多次迭代升级,从最初的焦炭炉到电炉,再到如今的天然气炉,每一步都紧跟行业绿色发展步伐。
“海亮一直走在行业创新前列,20年前就展现出了远见。”与记者同行的店口社区老书记陈荒说,当时全镇刚开始整治关停高污染的焦炭炉,海亮就已经率先完成了电炉改造,为后来的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熔铸电镀、燃煤焦炭炉曾是店口五金产业的“吃饭家伙”。在产业发展初期,这些设备撑起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却也让店口陷入了严重的环境困境。
当地人曾说,进了店口就像闯进“仙境”——只是里面飘的不是祥云,是呛人的烟。陈荒回忆,“清晨站在杭坞山上眺望,根本看不见店口的屋顶,空气中的焦糊味更是挥之不去。”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记得,2006年之前,恶劣的环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2006年开始,店口镇痛定思痛,对此进行整治;2007年,关停1304只焦炭炉;2011年,关停油炉,要求铜加工企业一律改用电炉、天然气炉,加装环保设施;2012年,为减耗提质,287只炉子关停至57只。焦炭炉、油炉关停后,家庭作坊转向规模企业购买原材料,而规模企业则借着改炉的契机集中搬进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整治初期,反对声浪不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治污染会不会砸了工业的饭碗?”“现在回头看,当初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陈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只焦炭炉一天最多产出2吨铜棒,改用电炉后,产能直接翻了6倍,生产成本反而降低了40%。
这场“自我革命”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推动店口铜产业集群完成了内部再分工。在产业细化中,当地企业各寻赛道、实现升级:万安集团从单一生产刹车片,拓展至汽车底盘领域;海亮集团从普通铜管生产,进阶到海水淡化管研发;露笑集团则瞄准新能源赛道,深耕风能、太阳能设备用漆包线……
生态治理让店口真切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硕果,绿色理念也逐渐融入产业基因。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加大环保投入。
浙江宁巍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吉龙介绍:“我们每台生产设备都配套了环保设施,铸造车间还专门加装了除尘设备。”虽然环保设备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15%,但王吉龙认为,看似多花了电,实则留住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如今的店口已成为企业总部的优选地,不仅因为成熟的五金产业集群,更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20年来,店口完成了从“呛人黑烟”到“绿意盎然”、从“工业孤岛”到“生态公园”的蝶变。站在杭坞山上俯瞰,整个店口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的农田泛着翠绿,近处的工厂错落在绿树间。越野马拉松、白塔湖桨板赛……店口这个工业镇成了各类赛事的“新宠”。“是生态变好了,才有这些赛事主动找上门。店口的美,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店口镇居民感慨道,每到周末,还有很多周边游客循着美景而来。
“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在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店口镇党委书记张营表示,这份因环境改善而凝聚的人心之力,将化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推动店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