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钱祎 沈烨婷
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如今远近闻名。这个浙江基层治理的“网红打卡点”,经常可见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考察团。
西山社区是一个面积只有1.19平方公里的城市融合型老社区,常住居民逾万人,专职社区工作者仅10余名,却在20多年间从“治理黑榜”变成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揽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12项“国字号”荣誉。
西山社区的治理实践,有什么经验秘诀?带给其他社区和乡村哪些启示?
把“指挥棒”插在最前沿
走进西山社区,这里聚集了火车站、老皮革市场、城中村拆迁安置小区等,人员结构复杂,利益需求多元。2008年上任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金美凤曾想过很多办法,但常常是“干部费劲干,群众不买账”。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在对外介绍社区治理经验时,金美凤说的第一条都是: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主心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为破题关键。
党委书记身先士卒、班子成员主动跟上、广大党员齐心上阵,西山社区不仅将支部建到网格、小区、楼道上,还延伸到商圈、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以5%的党员骨干示范带动95%的居民。
居民需求被精准排摸上来。“车库坡道太陡,老人推车不安全”“电动车占道充电,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金美凤的手机,成为“金姐热线”,与办公室座机绑定,10多年来接听了上万通居民来电。“有事就找金书记”,也成了居民的口头禅。
在问需过程中,党员干部进一步将群众需求清单变为项目清单,梳理形成爱心民生、综合服务、公益慈善、支持保障、特殊群体关爱等5类112项需求清单,建立有呼必应、一呼百应、未呼先应“三呼三应”机制,实施65个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项目,造福群众近20万人次。
老小区隆兴嘉苑,居民加装电梯愿望强烈,但又有费用成本顾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后,决定尝试“电梯公交”模式,居民按实际乘坐支付费用,受到大家普遍支持。
这样的引领力,不只在西山社区。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社区依托“和睦党建联建集市”等,助力8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破解300余项“关键小事”,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富春社区建立“社区—片区—网格—楼栋”四级组织架构,除网格员外,每个微网格还配备N名党员志愿者,推动党建网与治理网“双网合一”……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日前,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制定《关于深化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若干措施》,总结推广西山社区等地经验做法,第一条便是夯实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党建引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把党组织建在治理最前沿,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正是基层治理“魂”之所在。
让每个人都能“出把力”
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也是西山社区的核心治理理念。
居民陈大伯原来是个有名的“刺头”,但前几年老旧小区相院里改造升级时,他却戴着红袖章,化身“工程改造监督团”成员,专门去工地帮社区找问题。
西山社区治理的一大妙招,就在于不把“挑刺”当麻烦,反而请“刺头”当“帮手”,将其转化为兼职网格员、楼道“红管家”等社区治理骨干,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出题”和“解题”中增强主体意识,逐渐形成“越参与越有劲”的良性循环。
此前,隆兴嘉苑小区清理出30多平方米空地,一名热心居民提议捐把休闲椅给老人休息,并承诺负责维护。一石激起千层浪:你添一把椅,我修一段路,他捐几本书……最终,社区闲置空间有了“友心凳”“友诗廊”“友修吧”等7个活动区,成了居民“自己管自己”、聊天议事的场所。
同样藏着群众自治智慧的,还有“乡帮宁”新娘舅帮帮团。西山社区新居民众多,以前发生纠纷时容易遇到“人头不熟、敲不开门、说不上话”等问题,帮帮团以新联新、以新调新、以新助新,调处新居民纠纷1800余起,促进矛盾就地化解。
“什么是‘花架子’、什么是真正联系和服务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金美凤说,西山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群众对社区重点工作和服务项目进行评价,群众满意的继续保留,不满意的及时调整改进,形成群众“提事—议事—决事—评事”闭环,社区服务项目群众满意率高、连续运行5年以上的占比超7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物业费收缴率均稳定在98%以上。
服务群众、发动群众,浙江各地在基层治理中也广泛运用这一法宝。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创新“以外管外”模式,建立“社区居民联盟群”,大小事务由“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商量着提、商量着办,连续3年实现无信访。
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菱藕社区创新推出公益基金会、志愿服务储蓄“时间币”,激励800多位居民“当家”,组建13支优质志愿服务队,打造“你好,邻居”等项目,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可持续生态。
社区的事看似都是平常事,但乘以千、乘以万,就是天大的、复杂的事。从“替群众做主”向“请群众做主”转变,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变“独角戏”为“社会共治”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
一直以来,缺人、缺钱、缺资源,是困扰社区的“通病”。西山社区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党建联建,将更多社会力量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以社会化运作破解社区资源困境,告别以往“小马拉大车”的窘迫。
这个机制像一块磁石,把物业、业委会、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等21家党建联建单位和45家社会组织“吸”到一起。社会组织多、项目服务多、特色资源多,成为西山社区的一个鲜明标识。
“抱团”产生的惊人力量,让治理效能倍增。西山社区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爱心联盟”,汇聚162家成员单位、2.7万名志愿者,让更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社区项目一公布,就被“秒抢”。
以“爱心教室”项目为例,新居民反映孩子暑假没人带,专业社工便入驻邻里中心,精心设计课程,提供托管服务,累计服务孩子5700余人次,化解了这一社区治理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事多面广,工作千头万绪,仅靠政府“唱独角戏”独木难支,“众人拾柴”才能一呼百应。
如今,浙江共有26万多个社会组织活跃在城乡社区,发挥好这些庞大力量,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重要一招。
社会协同的模式在浙江各地基层正在大范围扩展:衢州市柯城区白云街道有针对性引进爱心公益协会等6家公益组织,精准服务居民亲子关系调适、老人爱心助行等个性化需求;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洋洪社区搭建“益路向洋”服务平台,链接70余家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项目承接……
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将西山社区治理经验提炼为6条: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社区治理“主心骨”;坚持需求导向,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坚持群众主体,发动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坚持社会协同,凝聚广泛力量多元共治;坚持文化聚心,打造文明和谐包容的幸福家园;坚持问效于民,以群众评价检验工作成色。
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要进一步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推动各地构建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