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智防共治”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
日期:08-25
■ 胡凯君 傅赣昆 胡严标
在山多林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金华磐安,如何破解监管范围广、执法力量散、源头防控难等问题?近年来,磐安县以野生动植物监管“一件事”为抓手,创新构建“智防共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体系,提升野生动植物监管效能。
科技赋能织密立体监测网
为打破传统监管的时空限制,磐安构建起覆盖山区林地、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空天地”立体巡查网络。去年起,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投入150余万元,为基层执法队伍配备移动执法系统30套、设立固定巡航无人机站2个。7架无人机依托预设巡航线路开展常态化空中巡检,32台高清智能相机实现重点区域24小时实时监测,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非法挖掘、乱砍滥伐、非法猎捕等行为,第一时间触发预警机制。截至7月底,无人机累计巡航300余次,智能相机捕捉异常行为线索47条,消除违法隐患39个。
此外,磐安创新建立全省首个“风险预警-行刑双查-溯源管控”闭环机制,智能系统发现风险后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指挥中心,中心实时调度执法力量实地核查,对查实的违法行为同步启动溯源追踪,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今年以来,通过该机制立案25件,处置率达100%。
联动执法筑牢法治震慑墙
“不仅要精准发现违法行为,更要通过‘行刑一体’形成强大震慑,让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磐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说。构建“1+N”执法联动体系,整合综合执法、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常态化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今年以来,磐安已开展“护绿禁猎”专项行动4次,检查农家乐、中药材市场、山区林地等重点场所120处,收缴捕鸟网、兽夹等非法狩猎工具300余件,查扣黑熊胆粉、小麂肉等野生动物制品40公斤。同时,深化“行刑衔接”机制,对涉嫌犯罪的行为第一时间移送司法机关,已侦破非法猎捕、交易野生动物刑事案件8起,移送起诉9人。
为确保执法“无死角”,磐安同步推动“行刑反向衔接”,今年已办理行刑反向衔接案件6件,检察意见书落实率达100%,形成“行政执法+刑事打击”的双重震慑。
凝聚共识构建生态保护圈
将群众力量纳入保护体系,通过典型案例讲解、保护知识宣讲等普法宣传活动,公开曝光捕捉画眉鸟、非法采挖野生兰花等典型案件,覆盖群众3500余人次。在推动保护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濒危物种恢复路径,“七子花野外回归”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项目,通过建立原生境保护点等措施,让珍稀植物在原生环境中自然生长。
在群防群治的基础上,成立由综合行政执法、公安、资规等部门组成的“一支队伍”共管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全方位“护区”行动。在大盘山脚下的学田村,65岁的陈大爷在山间劳作,头顶传来无人机巡检的声音。“以前山里总有人偷偷挖兰花、设陷阱,我们管不住也追不上。”他望着远处山林笑着说,“现在天上有无人机转,路边杆子上有摄像头拍,那些歪心思的人不敢来了。这两年上山干活,经常能看见小动物跑过,生态越来越好啦!”
从科技赋能的“智慧防线”到行刑联动的“法治屏障”,再到全民参与的“社会网络”,磐安以“智防共治”模式为野生动植物撑起“保护伞”,为山区县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