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浙学”作为一种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历史上促进了浙江与中国的文明进步,而且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今天,我们追溯历史,挖掘“浙学”的内涵、价值与意义,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也是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具体而言,我认为“浙学”的人文精神传统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以儒学“仁和”思想为精髓。虽然“浙学”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态,比如古典浙学、义理浙学、历史浙学、文献浙学、文化浙学、生活浙学等,但其目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却是高度一致而统一的,即以“仁学”为精髓的思想体系,而“仁”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需要从文化层面思考一个理论问题:如何概括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孔子曾将华夏文明概括为礼乐文明,但身处“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他着重论述其“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和为贵”的“仁和”理念,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后的子思、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仁和思想并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自此,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浙学”诸学派从中原儒家仁道思想出发,既注重心性理学,又强调经世致用,对宋明理学进行拓展。无论是注重理学与心学的吕祖谦,还是陈亮的“事功”思想、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均在中原宋代理学基础上有所发展,更加突出经世致用的儒学精神。
二是蕴含“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精神。王阳明“万物一体”理论包括“一体之仁”“圣人之心”以及“明德亲民”,他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并在其知行合一的理论向度中体现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圣人之心,进而明确了“明德亲民”“致良知”的实践方向,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万物一体”中强调的自我与宇宙的统一,启发着我们要避免陷入“征服自然”的斗争哲学思维,理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付诸实践。
三是蕴含“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民本精神。浙学思想家大都崇尚“民本仁政”的观点,比如,王充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主张为政者要走出庙堂,敬畏民意、关注民生,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从古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由弱变强战胜强大的吴国,到浙江历经40年奋斗,从资源小省成长为经济大省,再到浙江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民本”思想始终根植于浙江人民的精神血脉中。
四是蕴含“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从王充到陈亮、叶适、王阳明、黄宗羲以至章太炎、马一浮,求实批判精神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学术思想。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也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这是在提醒全党,要注意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是蕴含“多元和谐,兼容并包”的包容精神。浙学传统历来具有多元包容、和齐同光精神,如黄宗羲强调治学要善于做到“会众合一”,章学诚强调“道并行而不悖”。蔡元培更是一再强调“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形成北京大学的优良校风与学风。“多元和谐、兼容并包”是积淀在浙江人民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中为形成具有时代的浙江精神提供养分,使得浙江人特别能够适应和发展市场经济,锤炼出强大的民营经济。
上述五点从根本上体现了“浙学”的人文精神传统,同时这种人文精神也是有机的思想整体。其中,“仁和”是思想内核,“万物一体”是宇宙观,“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疾妄”是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而“多元包容”既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创新创业者必备的人文素质。浙江之所以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实则与隐藏在经济发展背后以“浙学”为人文基因的浙江精神密不可分,这种人文基因始终引领着浙江人民不断自我诊断、自觉反思,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推动着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从历史传统中寻找动力的理念,深入总结、提炼浙学的思想精华、人文精神、道德精髓,深刻把握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浙学为智慧观照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力量。
(作者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浙江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