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浙江日报

生态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0006版:思想周刊·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 杨灵江

  20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重温《之江新语》,学习领悟其中有关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思想、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对于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具有重要意义。

  一

  生态建设关乎永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前瞻的顶层设计。《之江新语》以超越时代的宽广视野,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为建设更高水平生态省提供战略指引。

  重塑价值认知,树立思想航标。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绿水青山是生态价值最集中的体现。生态价值的认知过程充满曲折。《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详细阐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认知的三个发展阶段,论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划时代的理念,标志着生态价值认知实现历史性飞跃。这一科学论断在安吉县余村、淳安县下姜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生动实践,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矢志不渝地推动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

  指明发展方向,厚植绿色底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共生,关键取决于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不能走老路》《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振聋发聩地指出“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强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指明了“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约占全国6.7%的经济总量,GDP首次突破9万亿元,绿色发展综合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生动诠释了生态省建设的“含金量”。

  擘画建设蓝图,接续奋斗开新局。生态环境是复杂的生命体,其发展演变遵循特定的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生态建设必须秉持的原则。基于对生态环境运行机理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生态省建设,并在《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文中告诫大家,要清醒认识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生态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接续奋斗,才能将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蓝图变成壮丽实景。

  二

  生态建设点多面广,挑战纷繁复杂。《之江新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唯物辩证地分析问题,为破解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难题提供方法指南。

  十指联动,奏响协调“交响乐”。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环境资源相互依存,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要学会十指弹琴》立足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指出“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坚持全省生态一盘棋,自2004年10月以来,浙江实施了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推动环境质量总体保持高位稳定,为省域生态协同治理树立了典范。唯有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着眼“全局”谋划“一域”,方能不断提升生态省建设的整体效能。

  把控节奏,走好曲折“转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指出制定有关政策、确定有关举措时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点。只有破除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保持“历史的耐心”,提高生态治理政策的精准度,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双赢。

  迎难而上,打赢改革“攻坚战”。受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约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从“倒逼”走向主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等篇目运用矛盾分析法,正视困难挑战,提出要通过“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推动矛盾关系从对立向统一转化。领导干部要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态建设新要求,解放思想“栽好梧桐树”,改革创新“引来金凤凰”,绘就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新画卷。

  三

  生态建设重在落实,需要牵引性工作带动全局。《之江新语》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聚焦关键领域谋划推动,为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以文化强基,滋养生态建设。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刻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生态文化建设,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中指出要将生态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为生态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日常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倡导和推广生态文化,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夯实生态建设的社会基础,为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以产业固本,壮大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是衡量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指标。《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要出实招》《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文章,全方位部署特色产业培育,推进生态经济发展。2005年以来,浙江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持续深化,绿色产业逐步壮大,预计到2025年底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形势越好,越要求真务实。唯有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不断刷新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的底色。

  以法治护航,强化治理保障。法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后盾,正如《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中所说“法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推动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聚焦大气、海洋、固体废物、水环境等领域,指导出台《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使城市生态治理有法可依。这些都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健全生态法治治理体系,以法治的力量护航更高水平生态省建设。

  (作者为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