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平
暑假过去,我错峰来了趟四川成都天府旅游。其中黄龙风景区给我印象最深,这里不仅景色很美,而且山民淳朴,特别是途中偶遇的一个挑山工,给予我的感动和力量,至今念念不忘。
记得天府之游的第一站黄龙,虽然下着小雨,但黄龙风景区云雾缭绕,碧水倾泻,风采迷人,上下栈道游人如织。在登上位于3552米的黄龙风景绝佳处黄龙沟欣赏美景后,轻微的高原反应和双腿酸痛一时让我疲惫不堪。休息片刻,强忍着缓缓逐级而下。
下山没走多远,身后传来急促有力的脚步声,我下意识地回头,看到一名汗流满面的老人身背覆盖雨衣的大包裹急匆匆下山,脚步很快,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给他让道。蓦地,我对这个老人产生了兴趣,在与我擦身而过之时,我有意凑上去与他搭讪,不知哪来的力量,忘了疲劳紧跟上他的步子,边走边问。首先我十分好奇地问他“背上的包裹是什么”“有多重”,原来他背的是山顶的垃圾,包括游客留下的残羹剩饭等,约有105公斤。听后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趁他靠在自己随身的一个木架上小憩之际,我便主动与他攀谈起来,对他的身世也就略知一二。
这位唐姓老人已满60岁,是地道的羌族藏民,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为响应国家“保护生态,还绿于民”号召,放弃养牛,从事“挑山工”才满两年。
他也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江苏南通,知道这个地方吗?”他笑着摇摇头,告诉我他还没走出过大山呢。说完两眼放射出热切期盼的光芒。他还告诉我,像这样每天往返一次,大清早背矿泉水等物资上山,下午就是背垃圾下山,需要十多个小时,如此日复一日。我还问了他的收入情况,一来一回150元,他似乎挺满意的。我请求他合个影,他欣然同意,但要求看照片。当他看到自己的形象时,会心地抿嘴笑了笑。
小憩和交流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他又迈开有力的脚步赶路下山。我实在跟不上,只能目送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人流中,可敬慕和感叹之情却油然而生:为了绿水青山,为了发展旅游,有多少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在默默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