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丝竹传乡韵 管弦奏新声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11版:晚晴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永强

资深民乐达人王化刚,曾任南通民乐研究社社长、南通市老干部民乐团团长,同时兼任多个业余民乐团队的艺术总监、乐队指挥,长期活跃在南通业余民乐界。王化刚先生出身于南通音乐门第,自幼接受了长期的音乐熏陶。1960年,王化刚担任南通市青年宫民乐小组组长,并开始尝试作曲。1968年起先后下乡插队如皋黄市、石港五窑,在公社文艺宣传队里任指挥,写有民乐合奏《如西美》、女声合唱《农业学大寨》等自创作品。工作期间参加过多个业余民乐团队,就这样,他走上了民乐作曲之路。

王化刚先生自主创作了大量民乐曲目,其中代表性的民乐合奏曲《童子唱响个南通美》取材于家乡童子戏的音乐素材,极富江海韵味,更具南通特色。

童子戏是江苏民间祈福活动中的一种演剧形式,20世纪50年代在童子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地方戏曲剧种——通剧。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童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童子戏在南通地区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得家乡父老的喜爱。

《童子唱响个南通美》(以下简称“《童》曲”)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四分部的作曲模式,通过不同乐器音色对比形成对话与交织,配器严谨,音色和谐,实现乐曲整体融合。

传统风格,地域特色。《童》曲以七字调、十字调等童子戏基本唱腔为素材,用民族乐器重新演绎,另行呈现其艺术魅力。全曲通过开端、承接、转折、总结四个阶段,力求完整地以民族器乐呈现出童子戏的精华内涵。锣鼓助节,营造氛围。童子戏的核心特点在于“方言演唱+锣鼓主导+自由散唱”。起初,童子戏没有乐队伴奏,仅用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从开场闹台、演唱伴奏、中间过门等方面,营造强烈的节奏感。《童》曲突出了打击乐的功能作用,集中展现了童子戏的这一特色。节拍多样,节奏自由。童子戏核心特点中的“自由散唱”就是无固定板眼限制,节奏较为自由,因此有“童子开口三门腔,上板不上眼”之说。《童》曲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作为完整的民乐合奏曲,没有像童子戏原有的那样即兴创作、任意发挥,但保留其节奏自由的原味。丝竹乡音+锣鼓助节+节奏自由,《童》曲重新演绎了童子戏的乡风乡韵,为民族管弦乐发出新声。

《童》曲除了在王化刚先生带领的民乐团队排练、演出,还被本地其他多个兄弟业余民乐团队选用、移植,这一接地气、合乡情、贴民心的民乐曲目广受家乡父老的欢迎和赞赏。

以家乡民歌、戏曲为素材,创编成民乐合奏曲目,是王化刚先生不改的初心和长期的追求。王化刚先生还创作了《水乡欢歌》《故乡的濠河》等多首同具江海风韵、家乡风情的民乐合奏曲目,为传承、弘扬民乐事业作出了应有的担当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