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海晚报

这个世界依旧平凡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A15版:夜明珠       上一篇    下一篇

◎刘伯毅

延安可去的地方很多,但我还是想去延安大学拜谒作家路遥的墓。

路遥墓在校内文汇山上,这是延安有名的杨家岭上一座无名的山岭,因为路遥墓在这里,而取名“文汇山”。文汇山东靠杨家岭的中共中央旧址,西望原中央党校所在地的凤凰山。我急切地走着,山上种着许多松树、槐树和柏树,我想这也许是,仿照孔子去世学生一人栽一棵树的做法,来怀念和尊敬路遥吧。行至半山腰,忽见一块平地,中间有一个用石块砌成的圆墓,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敬仰已久的路遥便安息在这里。墓的正前方有路遥半身汉白玉雕像,满头乌发,圆脸微胖,神情平和而坚毅,目光注视着山下的母校,遥望东去的延河水和远处绵延的山峦。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着“路遥之墓” 四个飘逸的大字,没有墓志铭,与圆形的石墓一样,显得简朴,但这些石块都是从他出生地清涧县运来,喻示大地生养了他,路遥又回归到大地。想到路遥朴素拼搏的人生,想起浑厚的黄土地,想起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想到路遥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觉得石墓好像简单了些。但想到延安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是革命史迹很多的地方,作为一个作家,能独立拥有一块山地,就充分说明了延安人民对路遥以及文学的尊敬,便内心释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1973年,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路遥的写作扎根现实,却又超越现实。他写作《平凡的世界》时,准备工作做了近两年。他翻阅了作品跨越的前后十年的《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还对一些当时的大事纪要做笔记。他走访了很多地方,下过煤矿,因为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与煤矿有关;去过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一起吃住。他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夜以继日那是司空见惯,不写到夜里三点钟不肯罢休。实在写不动了,倒头便睡,一睡就睡到中午,所以,他的每一个早晨虽然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但他已在子夜时分工作了三小时,并且还将写作到第二天的三点钟才休息。《平凡的世界》第三卷杀青时,路遥已虚弱得走不出小屋,走路需要弟弟的搀扶。天妒英才,就在路遥荣获茅盾文学奖不久,他过劳成疾,倏然离世,走完了42年贫困、劳累而又充实、光辉的一生,他留了一双时代的眼睛给这个世界。

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是在一所乡镇初中做老师。虽不像书中主人公孙少平读通宵那样,但读到凌晨一点是常有的事,夜里有时停电,便在煤油灯下读它,读得热血沸腾,有时几个年轻教师也一起交流,憧憬爱情,想象未来。“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这是书里的句子,也鼓励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有人说,书里写了不少苦难,但我更想说的是,书里写的是人怎样在苦难中活得像一个人,保持住自己的一点尊严,给自己留一点希望。孙少平在生产队劳动休息时会躺在黄土上,仰望蓝天白云,眼里充满泪水,书里这样描写:他老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这段描写,像极了当时我在小地方向往县城的心境。书中孙少平的倔强、孙少安的宽厚、孙兰香的聪慧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黄土高原离我们江苏有些距离,我们平时也体会不到那里的风有多么强劲,但书里的每个人物,我们似乎都能感知,他们的渴盼、他们的爱恨、他们受的苦难。这个世界依旧平凡,世界里的每个人,依旧不甘心平凡。许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从孙少平、孙少安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路,该怎么走?单个的我,该怎样活?我们非常盼望作者能够继续地写下去,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帮助,但这在1992年就戛然而止了,让几十万喜欢他的读者悲痛不已。

路遥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人们仍然在怀念、追忆着他,足见他作品的影响力之大。夕阳照耀着路遥的墓,发出金色的光芒,这应该是文学的魅力和路遥的不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