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运动量能促进骨骼发育、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还能培养坚忍的意志。那么,如何判断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量是否合适呢?
主观感受:倾听身体的声音
运动过程中,孩子应保持适度的兴奋感,呼吸稍急促但能连贯说话,面部微微泛红且出汗量适中。若运动后孩子感到极度疲惫、肌肉酸痛难忍,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可能是运动量过大。例如,孩子训练后走路吃力,第二天起床仍感到四肢沉重,这就提示运动强度可能超出了其承受范围。
生理指标:用数据说话
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的重要生理指标。儿童青少年的最大心率可通过公式“220-年龄”来估算。运动时,适宜的心率区间一般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例如,一个10岁的孩子运动时适宜的心率范围是126~168次/分钟。家长可以借助运动手环等设备监测孩子运动时的心率。
睡眠质量的高低也能侧面反映运动量是否合适。如果孩子运动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第二天精神萎靡,可能是运动量过大导致身体过于兴奋,难以放松。
行为表现:观察日常状态
运动量适中的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因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如果孩子学习时容易走神、犯困,可能是运动量过大,消耗了过多精力。
专业评估:借助科学手段
家长还可以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或医院进行体能测试和运动风险评估,如骨密度检测、肺功能测试、运动耐力测试等,全面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准确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判断儿童青少年的运动量是否合适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感受、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专业评估等多方面因素。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运动计划,让孩子在科学、合理的运动量下健康成长,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市体育科学学会研究员卞保应